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其他
嘉峪检测网 2015-08-26 17:12
日本的技术标准与法规名目繁多,大约有10%的日本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尤其是在农业标准方面,往往要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当外国商品进入日本市场时,不仅要求其符合国际标准,还要求与日本的标准相吻合,这让一般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日本通过WTO向各成员发布TBT通报和SPS通报,严格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
一、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概述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与合格评定程序、绿色技术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以及近年来逐渐增多的“蓝色贸易壁垒”等。日本的技术标准与法规名目繁多,大约有10%的日本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尤其是在农业标准方面,往往要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当外国商品进入日本市场时,不仅要求其符合国际标准,还要求与日本的标准相吻合,这让一般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日本通过WTO向各成员发布TBT通报和SPS通报,严格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
1.涵盖各个行业的技术法规
日本的技术法规名目繁多,涵盖纺织、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工业、农业、食品等各个行业。在每个行业中,又有数项法规从不同方面同时加以规范。以机械制造为例,就有《日本工业规格》(JIS)、《日本认证制度》、《劳动安全与健康法》、《电气用品取缔法》、《制品安全法》、《气瓶生产检验法》、《制品安全法》等同时监管。这些法律法规对很多商品的技术标准要求是强制性的,不论产品来自何地,均要在满足各种技术指标后,才能进行生产、销售和使用。
2.严密的质量认证和合格评定程序
除技术法规和标准外,日本还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程序对进口商品设置重重障碍。凡进入日本市场的商品,日本的进口部门均对其国内的生产、消费、需求领域作定向调查,并由商品流通业界作定性分析。而对某些产品,日本进口商还要对产品进行质量认证,或对其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进行合格评定。
3.监管严厉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日本有关农产品的技术性措施体系自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逐步建立,涉及的范围广且要求严格。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因此日本逐渐成为世界上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完善、监管措施最严厉的国家之一,其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于2003年7月设立, 主要职能包括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是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负责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
二、日本TBT通报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2002~2011年,日本共向WTO提交TBT通报343项,占比3.4%,居第七位。日本TBT通报文件的政策目标范围十分广泛,而且覆盖的产品种类也呈现不断扩大之势。在通报的产品标准与法规方面,日本以保护国民健康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名义,构筑了日本的市场准入门槛。
从日本提交TBT通报数量的年度变化情况来看,在2003年达到45项之后,2004年仅有22项,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降幅达51.1%。之后呈现稳中有升的走势,直到2008年增至近年来通报的最高点,为53项,同比增幅为20.5%。
从WTO成员每年TBT通报数量的排名看,2002~2008年,日本一直保持在前七之内,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的第三位。从2009年开始,包括中国、巴西、巴林、以色列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的TBT通报数量出现激增,日本排名大幅下滑,2010年甚至降至第18位。从每年日本TBT通报数量的占比情况来看,也与排名情况类似,2002~2008年保持在3.4%~5.6%,从2009年起逐渐低于3%,2010年占比仅为1.8%(表1)。
从2011年WTO成员通报的TBT数量来看,中国仍排在首位,共90项,占当年WTO成员TBT通报总数(1214项)的7.4%;欧盟位列第二,65项,占比5.4%;美国位列第三,63项,占比5.2%;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并列第四,各59项,各占比4.9%。2011年,日本向WTO提交的TBT通报为27项,在所有成员中列第16位,占比2.2%。
表1 2002~2011年日本提交TBT通报
年度排名及占比情况
年 份
排 名
占 比(%)
2002
5
5.6
2003
4
5.6
2004
7
3.4
2005
6
3.5
2006
6
3.7
2007
3
4.2
2008
5
4.2
2009
13
2.3
2010
18
1.8
2011
16
2.2
2.通报产品的行业分布情况
2002~2011年,在日本向WTO提交的343项TBT通报中,共有124项通报标明了所涉及产品的海关编码(HS码)。在本文中,依据HS码将日本TBT通报所涉及产品分为了7个行业:
①农产品,包括HS编码为01~24的产品,主要涉及动植物产品、食品、饮料等;
②机械,包括HS编码为84、85中的部分产品,主要涉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机械标准件、车船航空器、机动车辆等;
③轻工,包括HS编码为41~49、64~70以及84、85、94中的部分产品,主要涉及皮革、鞋帽、木及木制品、纸及纸制品、陶瓷、玻璃、家具、玩具、家电等;
④化工,包括HS码为28~40中的产品,涵盖化学原料、化学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医药等;
⑤纺织品服装,包括HS码为50~63的产品,即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⑥电子信息,包括HS编码为84、85中的部分产品,主要涉及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其零部件、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
⑦冶金,包括HS编码72~83的产品。
将2002~2011年日本共计343项的TBT通报所涉及的产品与HS码(1项通报可能涉及多个HS码的产品)相对应之后可以发现,涉及农产品的通报最多,共94项,占同期日本TBT通报总量的27.4%。其中,加工食品45项,占该类产品的47.9%;鲜活动植物产品28项,占该类产品的29.8%;果汁、饮料类产品共6项。
涉及化工产品的通报共90项,占比26.2%,数量位居第二。其中,在HS码30项下(即药品)的产品就有43项,占该类产品的47.8%,占同期日本TBT通报总量的12.5%;含有石棉的化工产品共13项。
涉及机械行业的产品通报共60项,占比17.5%,数量位居第三。其中,在HS码87项下(即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不包括铁道及电车道车辆)的产品有41项,占该类产品的68.3%,占日本TBT通报总量的12.0%。
涉及轻工产品的通报共57项,占比16.6%。其中,仅家电产品就有32项,占该类产品的56.1%;儿童玩具7项,家具及其配件5项。
此外,涉及电子信息产品的TBT通报共27项,占比7.9%;纺织品服装共6项,占比1.7%;涉及冶金产品的通报4项,占比1.2%。
3.通报的目的和理由分布
2002~2011年,在日本向WTO提交TBT通报的理由和目的(1项通报可能涉及多项理由)中,位居前三的分别是: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共计98项,占比28.6%;使用新法律法规或技术标准,共67项,占比19.5%;向消费者提供信息以及标签标识,共41项,占比12.0%。3项合计206项,占日本TBT通报总量的60.1%。
4.通报所依据的条款
在日本343项TBT通报中,仅依据《TBT协定》第
三、日本SPS通报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2002~2011年,日本共向WTO提交SPS通报222项,占比2.0%,列第13位。从日本提交SPS通报数量的年度变化情况来看,一直维持在20~30项之间,在2007年达到近年来通报的最高点,共27项;2003年和2006年为近年来通报的最低值,为21项。
从WTO成员每年SPS通报数量的排名来看,2003年日本达到第9位的最高排名,其他年份都未进入前十。除2003年外,2002~2007年日本的排名一般保持在第13位以内。从2008年开始,随着巴西、秘鲁等发展中国家SPS通报数的持续攀升,日本的排名下滑至14位以下,并在2010年滑至近10年来最低的第16位。从每年日本SPS通报数量的占比情况来看,一直较为稳定,保持在1.6%~2.6%之间。其中,2005年占比最大,为2.6%;2011年占比最小,为1.6%(表2)。
从2011年WTO成员提交的SPS通报数量来看,美国排在首位,共231项,占当年WTO成员SPS通报总数(1388项)的16.6%;中国位列第二,169项,占比12.2%;加拿大位居第三,149项,占比10.7%;巴西列第四位,123项,占比8.9%;中国台湾列第五位,71项,占比5.1%。2011年,日本向WTO提交SPS通报24项,在所有国家中排在第14位,占比1.6%。
2.通报的目的和理由情况
WTO各成员在提交SPS通报时都要说明提交的原因或目的。目前,各成员提交SPS通报的原因主要有5种,即食品安全、植物保护、保护人类免受动/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动物健康和保护国家免受有害生物的其他危害。2002~2011年,在日本向WTO提交的222项SPS通报中,以保护人类免受动/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为由或目的提交的通报168项(1项通报可能涉及多种原因),数量最多,占同期日本SPS通报总量的75.7%;以食品安全为由或目的提交的SPS通报151项,数量位列第二,占比68.0%;动物健康45项,位列第三,占比20.3%。
表2 2002~2011年日本提交SPS通报
年度排名及占比情况
年 份
排 名
占 比(%)
2002
13
1.9
2003
9
2.4
2004
10
2.4
2005
12
2.6
2006
13
1.8
2007
10
2.3
2008
14
1.8
2009
15
2.2
2010
16
1.8
2011
14
1.6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2014.8.1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