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预警 > 栏目首页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其中可以用数学模型描述药物体外性质(药物溶出的速率或速度)与体内特征(血药浓度或药物吸收量)的关系,即药物体内外相关性(IVIVC)研究。
2021/01/06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药物发展迅速,国内单抗药物临床研发和注册申报趋势逐渐由生物类似药向差异化创新药转变。笔者通过梳理创新单抗药物申报临床阶段药学研究的共性问题,提出创新单抗药物临床准入药学技术要求和关注点供行业借鉴和探讨,以期加快推进创新单抗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2021/06/21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本文介绍了药物使用中稳定性研究的概念、重要意义及适用对象。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对药物使用中稳定性研究试验方案的设计和关注点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基于药物降解动力学模型进行使用中稳定性评估的方法,旨在为后续药物使用中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2021/09/01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在定向递送偶联药物领域,一百多年前有人提出魔术子弹概念。魔术子弹类药物可以特异性识别和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随着蛋白质基因工程、化学偶联等技术的持续进步,定向递送偶联药物领域已不仅仅限于抗体偶联药物,具有特异定向作用的结构大多可用作小分子毒素的载体。
2022/03/14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口腔薄膜(oral thin films,OTF)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方式,具有给药灵活高和患者用药顺应性高等优点。将药物负载于口溶膜中,服用后药物在口腔内崩解,药物通过口腔粘膜或胃肠道吸收,可使药物迅速起效,并可减轻或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022/06/1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鉴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重要性及对国家整体医药发展的带动性,生物大分子药物体内高效传递系统的构建研究对于解决生物大分子药物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并实现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多功能性与协同作用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送系统将是今后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2/08/16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本文阐述了多肽偶联药物(PDC)的研究进展,阐述了PDC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克服化疗药物的循环半衰期短和脱靶副作用的挑战,描述了PDC中的靶向多肽种类的分类并提出选择连接体(Linker)的作用并分析现研PDC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相关适应症,还分析了全球PDC药物的竞争格局并阐述了国内外领先企业的市场进展。
2022/09/22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复杂,药物研发难度大,目前市场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批准用药和超说明书用药;当前,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皮质激素类、抗疟药、细胞毒性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B细胞和T细胞靶向治疗、免疫调节剂等;针对SLE并发症狼疮性肾炎、冠心病等治疗药物也在同步开发中。本文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及在研药物的作用机
2021/03/20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药物的口服给药途径通常是我们制剂开发中优先选择的,因为口服制剂给药方便、患者耐受性强并且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大多数药物溶解性较差,药物溶解性差就会减缓药物的吸收,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甚至会由于药物的沉积导致胃肠道粘膜毒性。因此,如何使用好这些技术与方法,提高药物溶解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是让更多药物更好地造福大众的关键。
2021/08/31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制剂内药物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是一大难题,对于难溶性药物,确定其原研制剂内药物的粒径是仿制该类制剂时首要回答的问题,也是难溶性药物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
2018/01/17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