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生产品管

开关电源设计之:研发工程师奋斗之路

嘉峪检测网        2021-09-14 15:56

 2003年的10月左右,正式开始了电源设计的生涯。

这家公司研发部门大概有10几个人,一部分做Adapter,一部分做Inverter, 都是给一些日系公司配套定制的小电源,老大是个台湾人,我们称之为W协理,看上去挺儒雅的一个人,技术上我说不好,因为我那时电源上毛都不懂,没法评判,不过这人可能有些台湾农民的劣根性,太保守。后来只呆了不到一年就离开这家公司,这也是一个诱因,后面再谈。

我被分配到做Inverter,当时也是查字典才知道这个单词是嘛意思,至于这玩意干嘛,怎么做,没有任何sense。组里当时加我有3个人,一个女孩,做辅助工作,一个台湾的小青年,画图,但指导我,我是新进的,让干啥就干啥。

呆的大半年其实没太多好说的技术提升,人品提高什么的,就是按老大说的,搭搭电路,调调参数,测试一下而已,有时晚上加班,算计一下7块钱的加班费。不过还是有几件值得拎出来说一下的。

1)花8000块买了台笔记本电脑。 2003年的时候,老同志都知道有个网博电源网,因为开始做电源,所以我无意中搜索进去了,在上面看了不少的东西。但当时我住的地方是独租的一间民房,还是民国建筑,盖的象庙一样,小瓦木结构的,250块一个月还包电费。便宜是便宜,而且很安静,就是长夜有时难眠。所以我就琢磨弄个电脑,白天在公司上网下载点资料,晚上可以看看。8000块对我当时是个大数目,几个月工资啊,幸好我前面还有些积蓄,就一咬牙全取出来,买了个联想的13寸的笔记本,30G硬盘,256M内存,功能是相当的强悍。多年后我一直感谢这台机器,我的投入没有白费。没有网络,我只能看下载的资料;机器性能较差,看个**碟都卡得不行,迫使它成了我的学习机----除了看资料没啥大用处。

顺便提一下租我房子的老太太,一很可亲的上海阿婆。我去租房子也是工程师典型的做法,从公司门口找一频次最高的公交,上去,一路观察,看到有灯光但不是太繁华的地方下来,然后跑边找老同志一个一个问有没有房子租。于是当晚就搞定了。房东阿婆对我不错,经常帮我收衣服,晾被子什么的,我刚搬进去还会带我一块出去买便宜的家具什么的,偶而会找我聊天,只是她的上海土话我听不懂,但不妨碍两人热烈而和谐地交流。其实我现在住的地方就是原来租的地方,只是那儿早已折迁,就算在街上会遇到她,恐怕也不记得,l因为都生活在彼此温馨的记忆中去了.....

2)说到看资料,第一份,一直到目前也是最经典推崇的一份就是美版的电力电子基础,The 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当然不是原版,是现在网上随处可见的PPT版本。 PPT版本确实好,书上有的它都有,但读起来轻松,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深入浅,1000多页,但一点都不会累。读了一遍再一遍,每遍让你心儿颤。

真诚地希望这本书的作者Erickson老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您造福俺们啊!

也希望梁总哪次开网友交流会时顺便把老先生请来给大家喝几杯,合个影,上个课什么的!

另外在网上看到文工在组织一帮兄弟翻译这本原书,真心的敬佩一下,功德的事!

3)总之有了电脑,当时还单身的哥哥除了时常出去相个亲约个会什么外,大部分时间就花在了看资料上。记得有一天,老大突然要我设计一个变压器,这下我蒙了,以我对BUCK和BOOST还搞不清楚的水平,磁还只是个词而已。但困难难不倒咱文学青年,当天我就开始猛找关于变压器设计的资料,回家点灯夜算,搞个12点多,突然发现一个大问题,这玩意不是一元方程,得出个结果,需要有不少前提,而老大啥都没给我。这个时候多年前在事业单位混出来的应变本领派上了用场,我自己定各个前提,比如磁材是3C92什么的,大概就是这样,然后得出来一堆中间值。第二天拿去汇报,本以为送上去的是狗屎几陀,没想到老大还点头认可。当然他认可的不是我算的结果,而是他看出了我为之思考,努力过。这是我自己的总结。

于是在这家公司做了三个月后,哥成了这个team的小领导,自封的,也没涨工资,而是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干活,台湾小青年走了,助理的小姑娘开始学画图了,接受指示,开工干活,回报老大都是我一个人的事。

4)还有件事值得一提的,我在这公司时曾经坐几小时公交车去到IC厂商的办公室找他们的FAE问问题,因为小公司,人家不爱过来,只要自己倒贴过来。说这件事是想表达,有时候我们等不来一些东西时,你可以主动地去寻求,付出的其实就是几块车费。也就是因为单独接触这家IC厂商的FAE,让我明白一些事,他告诉我,我老大曾专门给他说过,不要告诉工程师太多东西。工程师学多了要么不好管,要么就走人了。这让我有点始料不及,心生退意,老大怎么能样当呢?

5)后来很快离职也有钱的原因。本来说好3个月试用期的,到时候还能涨500块。结果3个月完了,我都升自己当team领导了,结果告诉我试用期改为6个月,这不是给哥闹着玩吗?还等着这500块出国游呢。

6)顺便提一下另外一个组的小leader, 当时是东华大学刚毕业的,看长相却象个经理,做事也象,拼命,爱思考,也影响了我。后来我们一前一后离开,5年后我们又相聚于同一家公司,也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单位。革命友谊常存,兄弟。

后来终于打算换地方干,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又开始跑人才市场,顺便在网上批投简历。思考一下自己找工作的资本,电源知识不足道,经验更不用谈,说了不如不说,唯一可以拿出手的是读了几本书,知道几个拓扑的名字,比如正激,反激什么的,但这些写简历上还不如不写,随便一个电力电子专业的毕业生简历写出来都比咱专业地多。

行动1或2周后,接到2家公司的面试电话。一家是台资的但在业内很有名气的,号称电源界黄浦军校的公司,一家是某大学内的日资赞助的研究所。台资的这家面试是在一个淋沥的雨天进行的,上来就是笔试,还是英文的,记得有一道题是用英文介绍一下BUCK电路什么的,很茫然的说。面试下雨本来就不吉利,居然还要我用英文回复中文都理不清的内容,心里不免有些凄苦,于是给面试的X**说,俺不面了,俺回去相亲去了。X**,这个对我后来职业生涯影响巨大的牛人告诉我说,来了就做做吧,反正下雨你回去也没事。后来是几十分钟的面谈,因为专业实在不懂,只好把话题重点谈到了人生的艰难,农村孩子,好不容易上个大学,不服命运,又读个研,出来找工作,赚点公司只够吃饭,没老婆,没房子,唯一有的就是一颗向上的心,努力拼搏,吃苦耐劳,能加班到通霄的精神......说到这儿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再摸一摸胡子拉茬的下巴,则效果更佳。 面试结束了,过一周后打电话。人事的**查了半天才回复说---你考试成绩不大好,对不起,暂时先这样吧。

面试的另一家比较顺利,那个研究所的所长是个老教授,他们是做大电视背光的,反正我也不懂,就继续放大话题,开谈工程师的成长是先专后博还是先博后专,没想到,第二天这家研究所的人事就通知我,录取了。于是报道,因为所长不在,所以我前两天的工作就是领办公用品,喝免费的咖啡,奶茶,然后到校园闲逛看美女,前面说了,这个研究所在某大学院内。

第三天的那个上午,我冲并喝了几杯奶茶后,正在WC内消磨时间,等待中午吃饭,突然就接到刚才说的台资公司的H老师的电话,说约我再过去参观一下。顿时激动,跑到楼下就点根烟,这是个命运的转折点啊,我后来总结。

后来在这家公司呆的近4年内,我总会自己琢磨,抛开公司的因素,为什么这家公司在我考试一团糟的状况下,最终还选择我? 似乎并不只是急招人的原因。

在2004年的8月份,正式进入了前面所谈的D公司。

离职后因为从原公司拿档案的一些事,还和原公司的人事老大,一个台湾老女人发生了肢体的冲突。所以的离职手续都按程序办理,但是最后取档案材料时,她拒绝给我,并且谴责我为什么离职,并且用身体来攻击我。兄弟一直很老实,对女人的攻击实在措手不及,差点被侮辱了。或者有人不相信,但事实就是这样。这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你想不到的,但有人会经历过。

进入D公司之前办理档案转移的间隔时间,去珠海玩了几天,算是告别旧日生活,正式开始电源设计的职业生涯。

D公司在电源设计的领域,对新人来说,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去处,相信许多同志都知道,里面有不少牛人,工程师大多出自浙大,南航,几个老大要么是业内赫赫有名,要么是深藏不露,而且环境也非常open的,至少我在的几年内,没有感觉到工作/技术以外的事情影响到我,相反,公司在工作以外,会有很好的运动福利,我在那工作的后几年,陆续负责公司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活动,玩得是相当开心。我们那时的足球队,经常与外面的队伍踢比赛,鲜有败绩。

几年的历程大概是这样的:初进公司,跟一个资深的工程师帮忙做做进行了半截的系列项目,半年后这位工程师离职,我接着做下来,然后还接触了一个POL项目,主要是在指导下调调电路,或自己理解下换换参数,测试一下,有时做些rework的工作,整理报告,发发文件什么的。一年后换到前面面试我的X**这一组,开始作为设计者的角色接触另一个系列的项目,当然大主意还是X小组指导我,但自己开始独立做不少事情。第3年开始接触部门新开的一个大功率项目,team都没有太多经验,一切从零开始,对我来说,有几个月的时间做前期的paper design,这是一段美好的经历。第4年,继续做这个大功率项目及其它小项目,同时带一位新进来的女生,顺便帮忙做部门的器件整理,案例整理等工作,给大家积累,自己也在积累。

几年的时间很快过去,接触了不少项目,但完整做完的项目不多。值得欣慰的是,接触并学习了项目从前期设计到中期调试再调试,后面转工厂的各个阶段,并且能够通过不止一个项目的类似流程来让自己反复锤炼,逐渐提高。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技术或能力的提高也是这样,不好确定的是不知道啥时候算是质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尺,唯一能做的就是量的积累。树上的果子结多了,自然会落下来的。

Open的环境是相对而言,这里面只有有本事的人才会被人尊重,从现实的角度,才有可能升职加薪,否则日子也不太好过。而对我这样一个一把年纪却初涉电源的新人来说,如何混下去?to be or not to be,总是个问题。

前面提过,几年来在D公司总是会思考公司为什么会要我,虽然在定薪水时给我打了折扣,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惊喜吧----进入电源界比较牛叉的公司,而且工资居然也在我低起点的基础上double了一下,另外还有些杂七杂八的福利保障什么的,象新闻联播前几天一直调查的一样,刚进去时,我很有幸福感,指数相当地高。

综合起来,公司会要我,应有如下原因:

A)虽然不是电力电子专业出身,但有一定的电子技术理论基础;

B)虽然年龄大点,但反过来看有人生阅历,会更加珍惜这份工作;

C)虽然考试不怎么样,但毕竟留下了一些刻苦,努力的印象,具有可塑性,有提高的潜力;

D)公司急着招人,毕竟我前面做过几天电源,知道一些概念了。

既然如此,那我进入D公司后,对应上面的4点要做的就是

A)把电子技术的基础尽快转到电力电子方向,具体就是转到手头项目的内容上;

B)充分利用自己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整理数据,写报告的能力。这很重要,后面会再细谈;

C)继续在工作上刻苦低调,主动加班,人际关系上尽量友善,见谁都叫老师;

D)证明自己,让公司觉得招我进来是正确的…… 

在D公司差不多工作了四年,人生发生了很多的转折。生活上解决了单身,解决了住房问题,工作在某种意义也步入正轨,沿着一条向前的道路曲折而艰难地行进着。

前面有提过的ABCD,有意或无意地在实践中得以践行。回头总结一下,还是以ABCD来分吧。

A) 在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应用电子技术,算是对电路分析和模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工作的几年基本上远离了电子这一块,读研对工作的收获除了文凭外,只能说是对控制理论有一定的理解。电力电子,俗点说就是做电源的,理论的基础需要的远不止电子技术这一块,虽然电路分析,模电是基础,其它象控制理论,热,磁,机构,可靠性,EMC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拓扑什么的倒不用怕,只要电路搞熟了,学起来无非是花点时间。

D公司在业界声名远扬,自然有其远扬的的根据。公司内部除了牛人外,还有前人及研究部门所做的各种各样,有浅有深的资料供我们来学习,另外,学术界的,比如IEEE的许多年会的论文在公司内部都可以自由地查阅下载打印,这就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绝佳环境。所以在公司的几年时间内,除了项目本身的积累外,也陆续把自己当年的模电,电路分析课本仔细啃了几遍。过去学习的时候纯粹为了应付考试,N多年后再读,完全是一个不同的境界,尤其与实际能结合起来的时候。不知这是教育的失败,还是自己当年学习的失败。除了这两门,D公司在磁这一块有专门的研究部门,有资料可以看,有牛人可以请教,只要花点心思,想不提高都难。是以通过几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基本上算是跳到了电力电子这一块的领域,远谈不上精通什么,但至少可以遇事不慌了。

B)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以及当年做过专业打字员的经历,咱也得充分利用自己所长。接触的资料,读的资料很多,但如何能长久为自己所用,这也是个技巧。在D公司的几年内,记录或整理了很多资料的精华,以及项目设计的各种文档,调试的全程记录,甚至包括许多技术性的口头谈话的记录。而且我把这些东西都整理成了电子档,手记的东西要么扫描成图片,要么打字打出来。努力总会有收获,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再吸收,并思考提高的过程。

时至今日,开始新项目或遇到一些问题时,还是可以把自己全手动整理出来的PPT再翻出来,很快的速度,以图从中获得新的想法。

C)低调对我这样的入门晚,基础差的大龄青年来说,永远是必要和不可违背的,而与人友善,则是提高和生存的法则之一。在D公司这样的环境里,想不低调都不可能,周围的同事要么是学历高,要么是技术牛,要么是高富帅,要么是老婆漂亮,还有的是球踢的好,要命的是有的还几者兼顾。工作在这个群体中,默默地观察,默默地学习,而后能慢慢的提高,以缩短与他人的差距,似乎是不可选择的道路。在D公司的几年内,只要和老大或资深的同事谈技术的事情,我永远是叫着老师,或者在内心叫几声,然后纸笔侍候着,边谈边问边速记着要点。回去后,再根据要点回忆一下,更多的内容转记到一个大16开的笔记本上,再之后,晚上加班后作为休息,转记到电脑上录为电子档。或者这是一个笨方法,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缓慢但有效的办法。技术的积累,还是一步一步扎实地好,窍以为。

D)在D公司的几年,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设计工程师,尤其在DCDC这一块。虽然不敢说对公司做出多大贡献,但自我总结也不会羞对公司,至少可以说,我的付出配得上公司对我的付出。

当然从更广泛的职业生涯角度来衡量,D公司,以及身边的领导,同事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一个开放公平的环境,开辟了一条可以让我用来谋生的职业道路。这是无法精确计算对比的,这也是我内心深处对这家公司,以及公司的人时时心存谢意的原因。虽然已经离开这家公司几年了,但和当年的一些旧同事,仍然会偶而出来喝个酒打个牌什么的。当然因为公司间有竞争关系,大家都不会谈具体的项目或技术事情。

2008年的上半年,结束了在D公司的职业生涯。离职的原因很简单,也很模糊。接到猎头的电话,介绍另外一家美资公司的职位,回头想想当下的工作,已慢慢陷入一个瓶颈。由于进来时考试成绩太差,属于降薪录用,D公司特有的,或者共有的特征,就是光干活不谈员工发展,与公司体制有关,也与老大的作风有关,反正当时一些令人不舒服的情况是,新进来的浙大南航的硕士薪水比我还要高,而我却要时常帮他们解决个问题什么的,俗称training一下。世间的事情往往不患寡而患不均,钱多少几百块不重要,但成语“朝三暮四”的道理却是深刻的。后来就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面试了,那家美资公司姑且称为T公司吧。面试的经过后面再谈,结果是几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派上了用场,还没离开面试的公司,HR已暗示了PASS的信号。

离开的心情很是复杂,确实有些不舍得,一个差不多4年的熟悉的环境,算上加班时间,总得有6年的时间了。但人总要往前走,要吃肉,要喝酒,房贷要还,父母要养,还不到停下来的时候。记得当时还写了一封声情并茂,荡气回肠的告别信,时至今日,当年的战友,烟友,球友有时谈起往事,还唏嘘不已......

告别信的最后是引用的罗大佑的那首销魂的歌曲----告别的年代:
  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无色的你, 
  阳光里闪耀的色彩真美丽. 
  有声的无声的脸孔的转移, 
  有朝将反射出重逢的奇迹. 
  风轻轻的吹, 
  夜沉沉的醉. 
  道一声别离,   
  道一声别离……

来源:面包板博客——庖丁解牛博主

分享到: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