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其他

适应新常态 构建新体系

嘉峪检测网        2015-09-15 23:59

——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爱仙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爱仙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意义重大,说明国务院对发挥节能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寄予厚望。《意见》提出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实施与监督工作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

    据介绍,我国在节能领域已发布国家标准300余项,包括强制性能效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以及节能量计算与评价、计量器具配备、能源审计、能源管理、节能监测、经济运行等节能基础标准,涉及能源生产、输配、消费、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涵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这些节能标准支撑了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能效对标、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公众最熟悉的能效标识制度(标注产品能效等级)为例,能效等级就是依据能效标准确定的,能效标识则依据能效标准实现。房间空调、家用电冰箱能效标准标识实施10年来,能源利用效率分别提升了30%38%。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已发布的49项能耗限额标准如果能全面有效实施,可实现节能量约1.2亿吨标准煤。

李爱仙强调,《意见》提出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和节能标准实施与监督工作体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节能标准体系要抓住重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和重点用能行业关键节能标准。工业领域是用能大户,节能标准体系相对完整,但有些标准老化、指标落后,不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新兴如绿色消费新方式和智慧能源新业态对节能标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意见》在明确加强工业领域节能标准化工作的同时,提出了加强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到2020年,使能耗限额标准全面覆盖钢铁、有色、石化、电力、建材、煤炭、轻工等重点行业100类产品,能效标准中80%以上的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共机构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标准体系有所突破。

节能标准实施是节能标准化工作的薄弱环节,《意见》要求建立企业依标生产、政府依标管理、公众依标监督的节能标准实施工作新格局,形成节能标准实施与监督的工作体系。李爱仙认为,节能标准化涉及各行各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共同推动节能标准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建立节能标准化联合推进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节能标准有效实施的最大合力。《意见》同时确立了“优先采用”原则,即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履行职能时,应优先采用节能标准。该原则要求对于强化政策与标准的有效衔接、推动节能标准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强制性标准涉及安全、节能、环保等社会公共利益,是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技术依据,因此强制性节能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意见》针对强制性节能标准的实施,提出了3项措施:一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发挥标准倒逼作用,重点推动强制性能效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的实施;二是以强制性节能标准为依据,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能效标识制度;三是将强制性节能标准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针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提出了3项具体措施:一是节能监察,要以节能标准实施为重点,督促用能单位实施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能效标准;二是质量监督,要将产品符合节能标准的情况纳入产品质量监督考核体系;三是公众参与,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对节能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

李爱仙用“三大亮点”对《意见》予以高度评价。一是闭环管理,重标准制定更重视标准实施,对节能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监督、后评估、更新等标准化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篇贯穿了节能标准化工作闭环管理的理念。二是机制创新,提出将节能标准复审周期由5年缩短到3年,节能标准修订周期由3年缩短到2年,加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提出能效标杆转化机制,适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能效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指标体系,还提出创新节能标准化服务机制,鼓励开展标准定制化服务,为企业提供节能标准化整体解决方案,重点提供节能标准战略咨询、国内外标准比对、企业标准体系构建、节能标准化人才培训等服务。三是示范引领,强调发挥节能标准化示范工作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选择具有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的园区或重点用能企业,通过节能标准化示范,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加快对市场新需求的响应,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通过节能标准化示范,探索和创新各部门、各地方共同推动节能标准实施与监督的工作模式,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节能标准化工作新模式。(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