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18-08-17 10:46
为大家整理了电子电器、机动车、石油化工、医疗器械、医药等领域的新技术和研发新动向,欢迎持续关注。
电子电器
单光子量子雷达完成远程探测试验
15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获悉,基于单光子检测的量子雷达系统在中国电科14所(以下简称14所)研制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量子雷达系统由14所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科27所、南京大学等协作单位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量子探测机理、目标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测原理的实验验证,并且在外场完成真实大气环境下目标探测试验,实现了百公里级探测威力,探测灵敏度极大提高,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取得阶段性重大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SHMFF用户在磁性Weyl半金属中发现巨大的反常霍尔效应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用户德国德累斯顿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洪堡学者刘恩克与所长Claudia Felser等在具有kagome结构的磁性Weyl半金属Co3Sn2S2中发现巨大的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人员通过测量发现Co3Sn2S2在高达150K的温区内具有巨大的反常霍尔效应和极大的霍尔角,比常规磁性材料高一个数量级,预示Co3Sn2S2是一种Weyl半金属。能带计算显示其Weyl点距离费米能级仅有60meV,而且通过磁电输运测量中观察到的手征反常行为进一步确定了Co3Sn2S2是一种磁性Weyl半金属。之后研究人员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上进行的更强磁场下的磁电输运测量中成功观察到了该磁性体系的SdH量子振荡,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再次验证了能带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为该磁性Weyl半金属提供了重要的磁电输运行为特征。
物理所等在高温稳定单链磁斯格明子器件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5研究组近年来围绕新型磁斯格明子材料设计、物性调控和器件应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先后获得了多种磁斯格明子材料新体系。在自主设计的六角结构MnNiGa合金中,通过原子占位调控,实现了稳定的非共线螺旋磁结构,首次获得宽温区跨室温的双涡旋磁性斯格明子。随后在Kagome晶格阻挫磁性合金Fe3Sn2中,获得目前具有最高居里温度(~640K)及多拓扑态磁性斯格明子。这两类宽温区跨室温新材料体系的发现为磁斯格明子存储器件的应用提供了材料积累。
机动车
德国科学家研发机器人手臂可自动为电动汽车充电
近日,据外媒报道,德国格拉茨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与行业合作伙伴合作,研发出一个由机器人控制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装置。该装置的特殊之处在于,可允许不同停车位置的车辆串联充电。据悉,该装置可以自动寻找需要被充电的车辆,并且在无人干预的前提下完成对车辆的充电,减少车主排队等候充电的尴尬,提高充电效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充电。
郑州市首批3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即将投入727路公交线路运行,标志着郑州宇通客车自主研发、制造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全面进入商业示范运行阶段。预计到今年10月底,郑州市公交将有20辆氢燃料电池客车上线运营,还将开通首条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路。
石油化工
8月13日记者获悉,中国石油测井公司生产测井中心应用自主研制的分级点火控制系统和桥塞射孔联作仪器串,历时20天圆满完成长庆油田致密油示范区华H3-2水平井水力泵送桥塞与多簇射孔施工任务,分级点火成功率100%,桥塞射孔联作仪器串下井一次成功率100%。生产测井中心自主研发制造的桥塞射孔联作核心技术分级点火控制系统,在单芯电缆中可对磁电和高阻两种雷管进行单一或混合串接分级点火,属国内首创并获得专利。
据外媒报道,人类可能正在慢慢毁灭地球,但同时人类也有可能拯救地球。由加拿大特伦特大学的Ian Power带领的一组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开发出了一套能以比自身更快的速度将二氧化碳困在一种天然矿物中的系统,这将可能为对抗气候变化带来新的武器。研究小组偶然发现了解决方法,他们通过利用聚苯乙烯小球加快了这种矿物的形成。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让菱镁矿在72天内形成,而不再需要等待自然条件下的漫长的几十万年。
我国大中型间冷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大中型燃机间冷器高效低阻传热机理、结构完整性设计、高精度加工和宽板幅焊接等关键技术攻关,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针对大中型燃机对间冷器高效、低阻、高紧凑性的要求,基于传热强化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研究团队提出的“耦合分布、协同优化”的换热器设计思想,发展了新型气液两则流道局部和结构形式。基于多目标多参数协同优化思想,在体积、重量、压损等严格限制条件下,寻求综合换热性能最优的板厚、肋高、通道宽和通道数量等多个设计参数间的最佳组合,从而获得Pareto最优设计方案。
城市环境所在双酚A甲基化产物及其环境行为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环境生物技术组近年来致力于BPA环境行为及转化机理研究。前期,系统调研了污水、地表水等典型城市水环境中BPA的分布特征(Sun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7; Sun et al., Chemosphere, 2016),探索了氨氧化细菌作用下BPA的代谢机理(Sun et 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研究人员采集九龙江干流及河口区样品,研究地表水中BPA甲基化产物的环境行为。结果显示,BPA甲基化产物也广泛分布于九龙江西溪、北溪及河口水体中,其中BPA-DME的浓度比BPA-MME的浓度略高,这与BPA-DME为BPA甲基化过程的最终产物有关。
上海有机所在多环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李昂课题组近期完成了系列多环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最近,该组的陆钊洪、张翔、郭志聪等合作完成了aplysiasecosterol A的首次全合成。基于该分子结构中隐含的对称性,他们采取去对称化策略构建了左片段的全碳季碳手性中心,并通过自由基环化形成刚性的三环结构;利用Aggarwal锂化-硼基化和Zweifel-Evans烯基化,快捷地制备了含有连续叔碳手性中心的右片段。两个片段的连接借助了Oshima等发展的Reformatsky类型反应,再经脱水得到共轭烯酮中间体。合成后期的关键步骤是氢原子转移引发的自由基环化反应,以较高的环合效率和立体选择性一步形成三个连续的全碳手性中心。此合成路线的最长线性序列仅有14步。
全新碳形态汞黝矿结构制造成功有望在电子和化石燃料工业领域大展拳脚
经过科学家数十年的努力,现在,碳又拥有了一副新面孔——汞黝矿结构(Schwarzite)。科学家推测,其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使它们能在电子和化石燃料等工业领域大展拳脚。最新研究负责人、分子工程师贝伦德·斯密特教授解释称,沸石是一种常用于洗衣剂中软化水的矿物质,是将汞黝矿结构从理论带入现实的关键要素,通过向沸石中注入含碳蒸汽,可以创造出这一结构。一旦进入沸石内部,碳就会组装成石墨烯样薄片,呈线性排列在沸石孔的壁上,使沸石表面伸展并呈负弯曲,接着沸石可被溶解,从而制造出纯净的汞黝矿结构。而且,选择正确的沸石,还可以对汞黝矿结构进行调整,以获得想要的属性。
卡特彼勒运用能源存储和电力驱动技术方面的深厚专业知识,设计研发出了一款由电池驱动的铲运(LHD)装载机R1300。这是卡特彼勒研发出的第一台纯电动采矿设备。电动采矿设备不仅可以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还能够去除柴油燃烧形成的颗粒污染物,提高舒适度,减少振动和噪音,从而大大改善地下封闭环境中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除此之外,这一解决方案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下通风和制冷方面的电力消耗。简而言之,矿采设备的电动化将能够切实降低总体的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
医疗器械
3D生物打印机要上国际空间站
3D生物打印技术当前方兴未艾,研究人员已成功打印出人体皮肤碎片,但这项技术仍未进入临床阶段。相比之下,打印器官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器官由多种细胞组成,并与血管和神经交织在一起。而像阿列维(Allevi)这样的公司,正努力迎接这一挑战。Allevi公司将水凝胶等生物材料送到国际空间站相对容易,但要获得批准发送填充这些水凝胶支架的人体细胞,将更加困难。
生物医药
8月15日,强生旗下杨森制药公布了其与葛兰素史克(GSK)旗下ViiV Healthcare合作的HIV-1疗法全球性临床3期试验ATLAS积极顶线研究结果。该试验评估了两家公司的首个长效注射二联疗法Cabotegravir/利匹韦林(rilpivirine)用于HIV治疗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长效HIV方案cabotegravir/利匹韦林每月注射一次,其疗效与48周标准疗法的每日口服型三药方案相似。注射治疗方案达到了非劣效的主要研究终点,[使用FDA快照算法在48周时血浆检测HIV-1 RNA≥50拷贝/毫升(c/ml)的参与者所占比例]。总体安全性,病毒学缓解和可注射方案的耐药结果与临床2期LATTE和LATTE 2研究的结果一致。
昨日(8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罗氏的新一代ALK抑制剂安圣莎(化学通用名,阿来替尼)进口注册申请,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近日,新浪医药获悉,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格列美脲片(商品名佑苏),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格列美脲片。
视网膜特定细胞变功能性光感受器
美国研究人员14日在《自然》杂志线上版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将哺乳动物视网膜中的Müller胶质细胞转变为杆状光感受器,成功逆转了小鼠的先天性失明。他们称,这一研究成果将推动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等眼病的再生疗法研究。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研究人员成功地在不损伤视网膜的情况下将小鼠的Müller胶质细胞转变为杆状光感受器,在Müller胶质细胞再生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首先向正常小鼠眼中注入一种基因,启动一种名为β-连环蛋白的蛋白质,刺激Müller神经胶质细胞分裂;几周后,再向小鼠眼内注入一种因子,刺激新分裂细胞发育成杆状光感受器。显微镜观察显示,新形成的杆状光感受器在结构上与原生光感受器没有什么不同;而对先天性失明小鼠进行的医疗试验则表明,它们在功能上也与正常小鼠的光感受器一样有效。经过治疗,这些天生就没有杆状光感受器的小鼠重见光明。
科学家开发从低分辨率Hi-C数据中提取高分辨率3D基因组结构的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治华研究组与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李昂生研究组合作,开发了利用低分辨率的Hi-C结合其他表观组数据,预测高分辨率的染色质结构域和染色质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使得在大样本中,快速、低成本获得染色质高精度结构成为一种可能。该研究创造性地把Hi-C数据看作是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开发了deDoc算法。测试发现,即使只使用低至十个单细胞的Hi-C数据聚合,也可以很清晰地鉴定出类似拓扑结构域的结构。由于deDoc的上述两个重要特征,使得deDoc可以成为在大人群队列中进行高精度三维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工具。
为大家整理了电子电器、机动车、石油化工、医疗器械、医药等领域的新技术和研发新动向,欢迎持续关注。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