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医疗器械研发过程的三大难点

嘉峪检测网        2025-02-24 12:25

作为深耕心血管支架研发领域多年的工程师,我常被问及:"医疗器械研发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答案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突破,而是一场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战役。

 

想了许多,最终决定分享3点,期望能给医械从业者带来些许启发。

 

第1点:技术方案动态重构:当需求成为"移动靶标"

在介入导管室与主任医师的对话常让我陷入沉思:医生提出"支架输送系统能否增加二次定位功能?"这类需求变更,往往发生在原型测试阶段。

医疗器械研发的起点是临床需求,但这一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在开发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类动态干扰因素:

产品测试反馈:原型机在性能验证中(一般物理测试)暴露缺陷,可能迫使技术路线重构。

临床专家意见迭代:与主任的沟通可能揭示原有设计未覆盖的术式痛点(如支架释放精度不足),需重新定义产品功能边界。

竞品技术突破:若同类产品突然公布突破性数据(如药物涂层技术迭代、可降解等),原有方案可能丧失竞争力,需紧急调整研发策略。

上述都是基于需求,可能导致的技术方案重构,归根结底是临床需求(医生期待)、工程实现(技术边界)、市场定位(商业价值)三者始终处于动态博弈。

因此,建议建立"需求变更评估矩阵",从技术可行性、时间成本、临床获益三个维度量化决策。(这亦是项目中的黄金三角:“范围、进度、成本”)

 

第2点:法规标准更新:滞后应对将导致注册“致命伤”

2023年YY/T 0316风险分析标准升级后,某心血管导管企业因未及时更新生物负载测试方法,导致注册资料被退回。

此类案例揭示法规更新的两大影响维度:

技术要求升级:例如GB/T 42062-2022新增电磁兼容性测试等级,可能要求重新设计电路系统

临床路径调整:如NMPA要求某产品临床试验必须采用随机对照而非单组目标值法,直接导致项目周期延长。

对于这点,建议建立法规监测矩阵(可采用模块化文档体系),定期跟踪监管机构动态,同时,对于 关键节点,预留一定的法规缓冲期。

 

第3点:政策法规理解偏差:合规红线与成本效率的博弈

即使拥有专业RA团队,仍面临两大矛盾:

最低合规vs最佳实践:为控制成本,样本量计算往往卡着下限,但不同审评员可能要求补充动物实验数据,导致项目延期。

地域性解读差异:同一款支架在美国FDA接受替代终点指标,但在欧盟MDR审核时被要求补充5年随访数据。(如果只做单一市场,此条可忽略)

对于这点,我认为解决之道仍是在于建立“预审评沟通机制”,在关键节点(如关键方案定稿前)主动与监管部门开展技术讨论,减少后期争议。

 

 

分享到:

来源:医械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