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检测案例
嘉峪检测网 2019-07-16 16:16
摘要
内源性毒性成分已经成为中药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话题。
其中,中药内源性毒性成分往往作为临床上有效成分来使用,因此保证内源性毒性物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部分。
该文阐述了毒性中药材的分级及评判标准,结合色谱法、光谱法、免疫分析法等技术对中药中内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内源性毒性成分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含内源性有毒成分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正文
药材内源性毒性物质是指在药用植物( 或动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经生物代谢形成的一类有毒性作用的物质,其中化学成分是其主要物质类型。
化学成分类内源性毒性物质往往具有双相的作用,即毒性和药效性。
《中国药典》( 2015 年版,一部) 记载有毒类中药材及饮片83 种,此外仍有大量的民族毒性药材未被收录,因此有毒中药材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因此对内源性毒性成分的检测与分析是确保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
中药中毒性成分检测方法众多,常规检测方法包括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随着分析方法的改进,液质联用技术、气质联用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等新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的毒性成分分析。
本文基于内源性毒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对这类成分进行分类,阐明其相关特征并概述其分析方法,旨在为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1、毒性中药材分级及其评判标准
有毒中药具有治疗窗比较窄的特点,如果临床使用不当则极有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规范市场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是必要的,一方面可规范该类药材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可避免因误用所致的重大医疗事故[1]。
为了对有毒中药材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的限定和管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药材标准和法律文件,其中毒性分级管理是对毒性中药材实行个性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毒性分级在历代本草中早有记载,为临床用药起到了一定的警示性参考。
郭志军等[2]综合考虑脏器的损害程度、半数致死量、有效量与中毒量差距、成人一般中毒量、中毒症状以及中毒潜伏期等因素,制定出三级毒性分类标准,见表1。
将毒性大小定义: 有大毒、有毒、有小毒。参考该分类标准,对《中国药典》2015 年版所记录的毒性中药材进行分类[3],可划分为大毒中药材10 种、有毒中药材43 种和小毒中药材29 种。
此外,现代研究发现马兜铃酸类中药、何首乌、千里光、淫羊藿、白鲜皮、土茯苓等药材同样含有毒性成分[4]。
2、中药中内源性毒性成分
研究者发现中药中的内源性毒性成分主要包含以下类型: 生物碱类、苷类、毒蛋白、萜类及内酯类、金属元素类[6]。
毒性成分产生的毒性作用往往是对人体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均有一定损伤,见表2,进而引起相应的毒性反应。
中药中内源性毒性物质往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兼具药效和毒性的内源性毒性成分表现出较强的“量-效”关系,即使用合理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关键,不合理剂量( 一般为超量使用时) 则易产生毒性。
3、内源性毒性成分检测与分析
近年来,研究者在中药内源性毒性成分检测与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内源性毒性成分,建立了相应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可分为传统分析方法和免疫分析方法。
3.1 传统分析方法
3. 1. 1 色谱法
色谱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
用于中药中内源性毒性物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LC) 、液相色谱法(HPLC) 、气相色谱法( GC) 和毛细管电泳色谱法(CE) 。
3. 1. 1. 1 薄层色谱( TLC) 法
TLC 法是一种简便的检测分析方法。
《中国药典》( 2015 年版) 基于TLC 方法对乌头类药材中的乌头碱进行了含量测定。
王苏会等[8]用TLC 法对消骨增贴中各类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和乌头碱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乌头碱限量检查不超过0. 4 mg /贴,士的宁的平均回收率为100. 7%,RSD 为1. 9%,该法可为消骨增贴质量控制提供参考[9]。
唐凤岚等[10]采用TLC 法对风湿灵片中乌头碱限量进行检查。
结果显示,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位置,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斑点小于对照品斑点。
曹玲丽等[11]优化了薄层色谱条件,并建立生附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用于快速准确评价生附子质量。
其结果表明生附子薄层色谱图指纹图谱共有7 个特征斑点,斑点颜色深浅与HPLC 含量测定结果基本相符,该法主要适用于乌头碱类毒性成分检测分析。
3. 1. 1. 2 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量准确等优点,可用于多种中药毒性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常规液相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近年来液相色谱法应用于部分中药中内源性毒性成分检测见表3。
液相色谱法与质谱检测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可以提高对中药毒性成分分析的灵敏度和专属性。
相比TLC 和HPLC 而言,液质联用对于中药毒性成分检测,具有明显优势。
其分离效能和检测效能高、分析速度快,能测定多种毒性成分,尤其是化学结构相似的毒性成分。
Liu Y 等[31]利用HPLC-ESI-MS 在鉴定过程中首次发现新的生物碱,该类生物碱成分结构相似,其断裂离子相近质子化分子分别为m/z452,468,482,常规色谱分析方法难以分离检测,而液质联用方法能准确实现该类成分的分析。
王芳琳等[32] 通过HPLC-MS /MS 对生物样品中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进行了快速灵敏定性定量分析,该法可适用于体外样品和可疑物证的检验。
近几年来,液质联用技术用于检测中药中毒性成分的报道较多,见表4。
3. 1. 1. 3 气相色谱( GC) 法
GC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是中药毒性成分常用分析方法之一。
主要适用于沸点低,极性低的毒性成分分析。
于静之等[44]采用GC-MS 分析了千金子和千金子霜中的有效成分,其结果在植物中均检测出9 种脂肪酸成分,以油酸相对含量最高,分别占脂肪酸总量76. 72%,78. 72%,其次为棕榈酸和亚油酸,棕榈酸分别占8. 61%,8. 43%,亚油酸分别占8. 26%,7. 10%。王洪宗等[45]基于GC-MS 方法总结了近十年的中草药中引起中毒的毒性成分,表明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巴豆酸、毒黎碱、东莨菪碱、茛菪碱和鬼臼毒素等毒性成分的分析。
罗璇[46]用超声法和GC-MS 研究制毒原生植物麻黄草中伪麻黄碱、麻黄碱和罂粟中可待因、吗啡、罂粟碱等。
该方法能满足制毒案件中麻黄草、罂粟的检验要求。
3. 1. 1. 4 毛细管电泳色谱法
毛细管电泳色谱法是利用缓冲溶液的电渗流作为泵,使被分析的分子通过对其具有不同保留程度的第二相,达到分离的目的。
具有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富集效率高等特点,主要适用于有毒中药生物碱类、苷类和萜类成分检测分析。
李珺沬等[47]通过毛细管电泳色谱法检测乌头中的乌头碱,其结果最低检测限为11. 3 μg·L-1,平均回收率97. 3%。
张桂华等[48]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导检测法测定吴茱萸药材中吴茱萸次碱的方法,并在4. 0 mmol·L-1硼砂+ 硼酸( pH 8. 9) 、分离电压为30 kV、进样时间15 s的工作条件下,吴茱萸次碱的回收率在93. 4% ~ 102. 4%,符合要求。
张盼盼[49]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场放大在线富集技术(FASS-CE) 快速检测附子理中丸中的乌头碱类毒性成分的方法,该方法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回收率分别为98. 7%,97. 1%,RSD 分别为3. 1%,2. 1%,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较比已报道方法提高了约400 倍。
罗兴平等[50]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马兜铃酸类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可同时检测6 种马兜铃酸类成分。
熊秋菊[51]以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柱为分离通道,其结果研究表明盐酸麻黄碱和苦杏仁苷在20 min 内得到很好的分离。
丛日琳[51]应用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法(MEEKC) 对雷公藤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研究。
结果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雷公藤药材及相关制剂的测定。
3. 1. 2 光谱法
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目前用于毒性成分分析的光谱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
3. 1. 2.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简单的光谱分析方法。
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定量测定。
主要适用于有毒中药中生物碱和马兜铃酸类检测分析。
刘淑敏等[52]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新疆乌头属植物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新疆伊犁不同地区分布的白喉乌头和准噶尔乌头较多,其总生物碱量平均值分别为0. 236%,0. 238%。
尚明英等[53]采用光谱法对关木通中总马兜铃酸进行了测定,测得关木通中马兜铃酸的量在0. 63% ~ 2. 84%,回收率可达98. 5%。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仪器要求较低,能满足众多实验室的需求,但其专属性相对较低,对部分痕量类的成分其灵敏度较差,一般需要灵敏度更高的分析仪器进行确证。
3. 1. 2. 2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准确的新型分析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中药材的化学组成和物化性质测定[54]。
吴文辉[55]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川乌双酯型生物碱建立快速测定模型,研究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准确测定其覆盖范围内的川乌双酯型生物碱。
巩晓宇等[56]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结合相关系数法对制川乌样品中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进行初筛,证实了该方法可用于药品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快速筛查,对含有该类成分的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 1. 2. 3 拉曼光谱法
拉曼散射光谱作为研究物质结构、分子的振动能级以及晶体中晶格的光学声子振动能级的工具已有70 多年的历史[57]。
该方法可用来弥补了红外光谱上不显示的吸收峰或很弱的峰的缺陷,它能反映出不具红外活性分子的对称性振动和非极性基团的振动。
具有样品处理简单、检测快速,选择性好等优点[58]。
目前在有毒中药中生物碱类和矿物药中重金属类成分分析中广泛应用。
熊平等[59]采用FT-Raman 光谱法检测并定性分析了生、熟草乌的组成,结果发现加工草乌( 熟草乌) 和未加工( 生草乌) 的拉曼光谱有较大的差异,为鉴别有毒中药材草乌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韩斯琴高娃等[60]利用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对朱砂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朱砂的拉曼光谱在253,290,343 cm-1等处出现了较强的拉曼特征峰,并实现了多种蒙药中成药的朱砂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检测极限可达到质量分数的10% 左右。
明晶等[61]采集朱砂、轻粉、雄黄、信石、密陀僧、铅丹和硫黄等7 种毒性矿物药共20 批样品的激光拉曼光谱,明确各特征峰归属。
结果7 种毒性矿物药拉曼光谱特征谱段均在800 cm-1以下,其特征峰峰形尖锐且与药材主要成分相对应,同种药材的拉曼图谱一致性较好,不同药材各自的特征鲜明,具有良好的专属性拉曼光谱可作为这些毒性矿物药材及其粉末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可靠依据。
3.2 免疫检测分析方法
免疫检测技术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而建立的,对抗原或抗体实现定性定量检测的方法。
目前在中药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多的免疫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GICA) 、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ting) 。
免疫检测技术具有样品用量小、操作简单、检测快速、检测成本低廉、高通量、易于现场化等优点。
3. 2. 1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ELISA 是以生物酶为标记物的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的高效催化放大作用相结合,基于酶催化作用的敏感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目前在医学检验、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检验等领域广泛应用。与色谱、光谱法相比,该方法虽然在中药毒性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范围较小,但其正逐渐成为中药毒性成分分析检测技术的新方向,具有良好的前景[62]。
针对中药中内源性毒性成分检测,Yu F Y 等[63]制备马兜铃酸多克隆抗体,做icELISA 实验发现马兜铃酸Ⅰ,Ⅱ和马兜铃酸的 IC50分别为1. 2,0. 7,18 μgL-1,方法回收率为86. 5%。并用icELISA 法分析减肥药中的马兜铃酸, 12 个被检测样中有10 个含量超标不合格。
实验结果均采用HPLC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发现ELISA 分析方法能较为准确的进行马兜铃酸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黄磊等[64]以乌头碱多克隆抗体建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 法测定川乌、附子中的双酯型生物碱,与现行药典收载的HPLC 法相比,2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ELISA 法灵敏度提高约200 倍。
Katsumi Kido 等[65]采用琥珀酸酐法制备乌头碱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方法,灵敏度与之前报道的HPLC-MS 技术相近。
张瑾[66]采用琥珀酸酐法制备雷公藤甲素单克隆抗体,为后期建立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奠定基础。
Xu Y 等[67]采用活化酯法使半抗原乌头碱-3-基戊二酸单酯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 结合,制得乌头碱免疫抗原( AC-GH-BSA) ,经MALDI-TOF 质谱分析其蛋白偶联率为18。
用此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得的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乌头碱,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体效价为1∶ 128 万。
该方法主要适合生物碱类和萜类的有毒中药检测。
3. 2.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法( ICG)
ICG 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在免疫分析中,由于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且抗原抗体反应聚集达到一定密度时,出现肉眼可见的粉红色斑点,可用于免疫电镜、光镜下的抗原定位、定量和定性研究。
胶体金蛋白结合物的质量鉴定,常通过其吸光度A 进行定量分析,并可利用结合蛋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测定。
周坚等[68]建立了马兜铃酸A 偶联蛋白质后而具有抗原性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采取免疫学竞争法的原理,结合胶体金标记技术和免疫色谱法设计的一种快速检测试剂,可快速检测中药材或中成药中的马兜铃酸A 残留量; 该方法具有使用方便快速,无须特殊仪器设备,结果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
3. 2. 3 免疫印迹法( WB)
WB 是依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样品中蛋白质的方法,用于体外检测,操作比较简便[69]。
龙军等[70]通过常规方法培养可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GFP) 的HK-2 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 和荧光显微镜分析肾毒性药物阿米卡星对HK-2 细胞GFP 表达及荧光强度的影响。
通过测已知的4种中药肾毒性成分( 汉防已碱、马兜铃酸、雷公藤甲素、芦荟大黄素) 的 IC50和 FC50,它们的 IC50和 FC50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Li X W 等[71]制备识别AA-Ⅰ和AA-Ⅱ的单克隆抗体( MAb) ,建立一种能特异观察和简便测定马兜铃和细辛植物提取物或组织中AA-Ⅰ和AA-Ⅱ的蛋白质印迹技术。
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 MAb) 对AA-Ⅰ(100%) 和AA-Ⅱ(69. 3%)具有高特异性和交叉反应低特点。
此外,马兜铃茎皮层和韧皮部中的AA-Ⅰ和AA-Ⅱ含量比髓和木素含量高。
3. 3 其他检测分析方法
除上述分析方法外,目前已有基因分析方法、网络毒理学预测法,还有基于发光技术的Microtox 方法、化学发光法,该类光学检测方法均能够快速检测有害物质的成分。
3. 3. 1 基因分析法
王怡[72]报道了陈士林及其课题组分析来自46 个物种的158 种马兜铃科样品和来自33 个物种的131 种非马兜铃科样品,利用DNA 条形码技术,对这些中药材从基因层面进行了识别和分析。
基于该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可以分辨马兜铃科植物草药的标准条形码序列库和一个实时的PCR 检测方案。
余占江等[73]基于热休克信号响应和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AP) 报告基因建立HSE-SEAP-HeLa 细胞模型,预测重金属( 汞及其化合物) 的早期毒性,可应用于重金属有关的早期毒性预测或药物毒性评估。
3. 3. 2 Microtox 技术
Microtox 技术( 微毒测试) 是以一种非致病的明亮发光杆菌作指示生物,以其发光强度的变化为指标,测定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的生物毒性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地表征样品综合毒性的特点,在有毒中药及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74]。
夏见英等[75]应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in vivo) 和Microtox 微毒测试技术( in vitro) ,得出其相应的毒性参数及发光细菌半数抑制浓度( IC50) ,该结果与HPLC 测定的毒性成分苍术苷类含量水平评价结果相似。
赵军宁等[76]通过对雷公藤、苍耳子、吴茱萸、马钱子等中药水提取物进行综合毒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中药的综合毒性,获得定量化的IC50、标准毒物参比值、毒性剂量-效应动力曲线,可重复性好,再现性好,准确度高。
李孝容[77]基于中药综合毒性快速检测Microtox 技术,选择具代表性的15 味有毒中药( 大毒、有毒、小毒各5 味) 以及5 味无毒中药为研究对象,客观描述有毒中药毒性效应动力学过程和作用特点。
针对发光细菌适应性、稳定性以及检测技术的改进也在不断完善,基因工程技术的引入,能够提供特定毒性物质信息的重组型发光细菌不断涌现[78-79],与GC、GC/MS 及荧光等大型分析仪器相结合[80],使Microtox 技术法毒性检测逐步向在线监测方向发展。
3. 3. 3 化学发光法
经典的化学发光体系检测生物碱类物质已有报道[81],但经典体系选择性较差,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前期研究发现,在碱性条件下,[Ag( HIO6)2]5-配合物可以氧化鲁米诺产生稳定的化学发光信号,[Ag( HIO6)2]5-
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与经典的化学发光体系( 鲁米诺-过氧化氢、鲁米诺-铁氰化钾等) 相比具有反应迅速、发光效率高的优势,并且此体系可应用于多种药物及毒物的分析测定。
刘菲[82]研究发现士的宁在碱性条件下能显著抑制Ag(Ⅲ) 配合物-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并且其抑制强度与士的宁的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该研究在应用《中国药典》推荐的液相色谱法对样品分析数据进行了重复验证,结果一致。
与常规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仪器简单经济、检出限低的优点,可实现药物中盐酸士的宁的快速检测。
3. 3. 4 网络毒理学预测法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人们更深刻的认识了中药的毒性成分,而中药毒性评估与预测却相对复杂,有时难以用一种器官或组织的毒性反应来权衡,因此需要用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毒性进行评价和预测[83]。
研究中应用DNA微阵列来分析中药配方引起的毒性事件,预测配方的治疗潜力,并对配方的安全性进行评估[84]。
还有研究用支持向量机( SVM) 的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来验证和优化生物标记物,并通过代谢组学对其优化,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二次开发提供了更好的依据[85]。
中药的毒性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毒性预测方法常常要花费大量精力、物力,且步骤复杂; 而网络毒理学则提供了简单、精准、可靠度高的毒性物质初步筛选工具,在中药肝毒性成分和肾毒性成分的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肝毒性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机制较为符合网络毒理学的优势,网络毒理学可从数据库中抽提出中药毒性靶器官的信息,借助相关的工具构建有毒中药-靶点网络。
毒性预测软件ADMET Predictor 对黄药子、千里光、何首乌等化学成分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毒性预测,其中以中药千里光为例,其肝毒性化学成分有全缘千里光碱、riddellineN-oxide、retrorsine N-oxide 以及monocrotaline N-oxid,毒性预测软件与文献数据相比,结果均为阳性,表明该软件预测的准确率高,对肝毒性成分的预测表现较好,可应用于中药成分肝毒性的早期筛选[86-87]。
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和免疫检测分析方法,该类分析方法均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
其中,基因检测、Microtox 技术、化学发光法均能用于毒性成分的检测分析,而Microtox技术和网络毒理学预测法能同时对毒性成分的预测和评价。
此外,化学发光方法在毒性成分检测分析方面,目前主要用于生物碱类成分分析,针对其他类型成分的分析方法还有待于开发与利用。不同类型的现代分析方法为中药的毒性成分评价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证,为准确的“量-效”评价提供了研究基础。
4、结语与展望
目前已发现含有毒性的中药近百种,同时该类型药材对于治疗肿瘤、风湿病和内分泌疾病疑难杂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毒性中药在临床使用中,却极易引起毒性反应[88]。
近年来有关有毒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报道日趋增多。
尤其以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pyrrolizidinealkaloids)的中草药所引起的肝小静脉闭塞病( hepatic veno occlusivedisease) [89]和含有马兜铃酸( aristolochic acids) 的中药所引起的马兜铃酸肾病(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90]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因此,中药毒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成为影响中药发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技术“壁垒”之一。
如何建立快速分析方法和限量标准评价中药的毒性,是中药毒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血清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毒代动力学发展,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毒性研究方面的引入,为中药系统性安全性评价带来了更多可能性[91-92]。
由于中药的毒性是相对的。
一方面,大多数中药中的毒性成分在炮制过后,由于化学结构的转换,其毒性作用也有所改变,因此对于毒性成分的界限还不太明确[93]。
另一方面,由于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中药的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进行判断。而现有的中药毒性检测方法一般都只是针对已知的毒性成分进行检测,对于更多的未知毒性成分缺少分析[94]。
根据《中国药典》记载,阐述了13 种有毒中药的含量测定及限量要求,其指标成分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为其他70 种有毒中药的有毒成分的指标鉴定提供了研究思路[95-96]。
中药毒性成分分析方法和限量标准是安全用药的前提,是中药安全质量监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制约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之一[97-98]。
因此,建立中药毒性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对中药毒性的质量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形成中药有害成分和添加物的高通量、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构建递进式检测方法体系将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光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对于建立快捷灵敏的中药毒性安全检测方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段亚萍,骆骄阳,刘好,单利楠,杨世海,杨美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