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嘉峪检测网 2020-12-15 19:12
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正式颁布2020年版《中国药典》,新版药典将于今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新版《中国药典》中对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控制进行了指导,本文对其要点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参考。
用于病毒清除研究的检测方法
(1)应尽可能选择灵敏度高的病毒检测方法,以确保对灭活效果的准确判定。
(2)用于病毒清除研究的检测方法应经评估,评估包括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缓冲液/基质对病毒感染力的干扰、可能影响选用指示病毒对细胞感染能力的产品及缓冲液的细胞毒性分析等。
(3)常用病毒检测方法可采用病毒含量或滴度检查(包括蚀斑形成试验和细胞病变法)或定量病毒核酸检测相关技术。
病毒清除效果的评估
(1)通常采用指示病毒的清除下降因子评估病毒清除效果。
(2)由于病毒灭活过程通常不是简单的一级反应,一般是起始反应速率快,其后变慢,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检测病毒感染性并建立病毒灭活动力曲线可更好地显示病毒灭活的效果。
(3)病毒清除验证是通过跟踪检测指示病毒感染性/病毒量的变化进行评估的,应选择能够准确反映指示病毒信息的关键点进行病毒清除验证的设计、实施及分析,从而达到可靠地评估清除步骤去除/灭活病毒能力的目的。
病毒清除下降因子的评估
(1)病毒清除下降因子(指经过生产工艺步骤处理后,指示病毒感染量被去除/灭活的程度)用生产过程病毒清除步骤前后的病毒量(滴度)减少比例的常用对数来表示。
(2)整个生产工艺的总病毒清除下降因子一般为单一清除步骤的病毒清除下降因子之和。
(3)制品的整体工艺病毒清除下降因子通常应远大于最终产品的单次使用量的起始原材料中存在的假定病毒量。
(4)在计算病毒清除下降因子时,以指示病毒与样品按一定比例混匀后零点取样测得的基础滴度为起始样品的病毒滴度;如上述情况不适用,则按加标病毒溶液的病毒滴度为起始病毒滴度进行计算。
评估结果的说明
病毒清除下降因子对数减少值不能作为病毒清除步骤有效性的唯一或绝对指标。对病毒清除工艺有效性的评估,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如指示病毒的适合性、病毒清除研究的设计、有效步骤或整体工艺病毒清除下降因子、灭活速率、清除工艺的影响因素、病毒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等。
统计分析
病毒清除研究中,应采用适宜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特别是有关病毒含量的正确估算,以支持得出的结论。
生产工艺变更对病毒清除的影响
生产工艺变更可能影响前期已确认的病毒安全性评价结果,应评估这种变化对病毒清除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根据影响程度,对病毒清除步骤进行必要的确认或再验证。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