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国产助听器市场现状和未来展望

嘉峪检测网        2022-11-22 14:09

听力残疾作为五大残疾之首,排在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之前。听力残疾的标准是损伤超过20分贝为轻度,超过40分贝(中国标准)或35分贝(世卫组织标准)就是中等听力障碍,中等听力障碍被定为残疾。听力障碍的发病率也非常高,是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慢性病,仅次于关节炎、高血压。

 

随着国内中度老龄化的到来,听力障碍正成为老年健康的“杀手”。同样,如果新生儿先天出现了听力障碍,而且在五岁前没有治愈,将直接导致终身失语。助听器等听力健康市场将迎来大渗透、大增量、大跃进的时代。然而目前,助听器产品缺乏国民品牌、产品不规范、渠道稀缺、社会对听力健康损伤的重视不足等问题,使国内听力健康市场充满了挑战。

 

国产助听器市场现状和未来展望

 

“听力障碍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分别是高流行、高危害、高可干预,一低是指我们对这类疾病极低的认知。” 10月28日,在由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和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芯原微电子(海南)有限公司、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政府、海口国家高新区国际投资资讯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上,小维健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 王海表示,在6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三分之一的人其实都处于听力残疾。同时TWS耳机的普及让更多年轻人长时间佩戴耳机,导致很多年轻人低频甚至中频听力损伤,听损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听力障碍的“三高一低”

 

听障对个人、家庭、国家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世界听力报告中的数据,听损如果不加干预,对于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每年可达9810亿美元,相当于荷兰一个国家的GDP。

 

听损同时也是高可干预的,虽然听力损失不可生理性逆转,但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阻止它加剧,可是当前我们对于听损危害的认知程度普遍不够。

 

国产助听器市场现状和未来展望

 

王海通过几组数据解释了“三高一低”。

 

首先是高流行,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听力损伤20分贝以上的人群,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光在中国就有2.2亿人听力损失20分贝以上。中度听力损伤人群(需要佩戴助听器)达到4.3亿,其中中国是7000万人。

 

第二是高危害,长期听障会导致记忆力衰退、理解力下降,导致老年痴呆的若干因素中,听力障碍排在第一。王海表示,听力重度障碍人士痴呆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3-5倍;听障患者更容易摔跤,耳朵对声音有定位功能,听力即便轻度(25dB)受损的人,也比正常人摔跤的概率大三倍,之后听损每增加10dB,摔跤的概率再提升1.4倍;听力损伤还会导致抑郁,听力障碍患者有8.36% 患有慢性病,其中30%的人有心理抑郁。

 

第三,高可干预。虽然听力损伤很严重,但及时干预可以控制进一步加剧,不同听损等级的干预措施不一样。轻度听损可以用辅听电子产品,中度听损可能要用到OTC助听器(非处方的助听器),如果损伤80dB以上,助听器无法解决问题时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手术。

 

国产助听器市场现状和未来展望

 

一低,则是人们对于听力障碍的低认知。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老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听力已经下降,所以在我国耳病患者接受检测的人只有7.4%,65岁以上的听障老年人接受检测的数据更是只有8%。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各省市自治区在针对儿童听损方面出台了非常细致的补贴政策,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出台了对于老年人听力障碍的补贴政策。

 

据悉,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7年发布了《全球防聋决议》,要求耳科下沉到基层、前移到社区,目前这个工作在中国推进并不理想。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还要求,在2030年助听器佩戴率可以达到50%,这个目标对于欧美国家来说比较好完成,因为欧洲现在已经达到了40%,美国达到30%,日本是15%,中国听障患者的佩戴率目前只有5%。

 

中国的助听器市场情况

 

可见中国目前仍有95%的听障人士没用采用助听器等手段进行干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业内的不重视,以及国外产品在技术上的垄断,导致中国听障人士佩戴的助听器产品体验差、购买成本较高。

 

王海表示,当前全球五大听力集团垄断了助听器市场,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取暴力。“第一,我们没有国民品牌,现在占据中国95% 助听器市场的都是国外品牌,他们的算法长期按照欧美拉丁语系设计,不太适合中文语系。”

 

第二,销售渠道往往开在医院附近,靠医生推荐赚取暴力,一个月卖两台不亏本,卖三台就能盈利。而且这些店非常稀缺,以德国是8000万人口为例,他们有6500家店,中国14亿人口只有8000家店。

 

第三,缺乏专业人才助听验配。美国做助听器验配要求听力学硕士,欧洲要求听力学博士还要加一年的实习经历,但是在中国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一些省份要求考验配师资格证,另一些省份则什么要求都没有。“助听器行业有一句话——三分产品,七分验配。产品再好,如果不能测准顾客的听力曲线,并且了解过往病史,给出的方案不是量身订作,不单解决不了问题,体验也会很糟糕。”王海说到。

 

第四,全民重视度不够。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低认知问题。

 

虽然中国助听器市场存在这么多问题,但王海判断,中国的听力健康和助听市场即将迎来了大渗透、大增长、大跃进时代,五点理由如下:

 

第一,人群拐点到来。1999年中国进入轻度老龄化,2025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届时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总人口的20%,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总人口的30%。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三分之一都有听力残疾,这预示着人群拐点即将到来。2035年的老人跟过去老人不太一样,过去可能跳跳广场舞可以满足退休生活,但今天的老人对于刷抖音、微信语音视频、电视追剧都是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他们的生活场景中更需要助听。

 

如今今天老人子女都是80、90后,属于社会中流砥柱,他们有健康意识、有购买力,所以对于父母健康非常关注,愿意为父母健康买单。他们也对新生事物敏感,认可新技术、新产品,更认可中国自己的国民品牌。

 

第二,技术红利。以前助听器90%市场被国外垄断,究其原因是技术垄断,但从2017年开始特朗普签署OTC法案开始就变了,该法案引发专业芯片厂商入局非处方医疗器械行业,预示着助听核心元器件开始迎来国产化。助听器中用到的蓝牙、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芯片,以及大数据的算法优化训练这些新技术,五大听力集团与中国企业几乎在同一起跑线,王海认为这就是技术的红利期。

 

第三,渠道风向。在今天这个AI大数据时代,还靠信息不对称赚暴利显然不合时宜。据悉全球第一的听力集团在今年8月份收购了中国一家听力连锁渠道,全球第二大听力集团更是收购了中国第一的听力连锁。为什么他们斥巨资、按照销售额6倍的价格收购中国企业?这是因为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认识逐渐明确,也预示着中国市场即将迎来爆发。

 

第四,政府推动,当前国家级部门和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老龄化及听力损伤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强化宣传关注,各省也在出台各类补贴政策刺激助听器消费。

 

第五,必须要有革新者、关键玩家的推动。王海举例道,以前中国人喝咖啡的并不是很多,因为瑞幸(Luckin)把咖啡店开进了写字楼,所以中国年轻人喝咖啡已经成为习惯;以前我们不会想到,买汽车还可以到购物中心买,但是有特斯拉(Tesla)带头把门店开到了购物中心。“行业革新者的推动,将会给中国助听器市场带来更大机会。”

 

展望未来

 

未来的中国助听器产业会是怎么样的?王海做出了四点展望。

 

第一是科技创新的品牌。过去人们购买助听器,是基于对人的信任,包括医生、验配师、店长甚至信任朋友的推荐,或是信任某个连锁店过去的口碑。但小维健康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听障患者购买了助听器之后,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品牌。

“我们希望基于过去大家这种对人、对渠道的信任,再加上通过中国企业的努力,能够转变为对品牌、对产品的信任。”王海说到,“要做一款对中国市场有呼唤力的产品,就要做适合中国人使用语境的产品,并建立完善线上线下的体系。”

 

第二是技术领先的产品。国产助听器怎么样进行革新?王海认为主要的方向是如何让声音更自然。助听器在放大声音的时候,往往也把噪音异常放大,可是直接切除很多噪音密集的频段,又会导致声音失真。如何降噪让声音保真且更自然,这是国产品牌需要解决的前两大难题。其次还有需要打造更适合中文环境的算法,以及要能够进行健康监测。

 

国产助听器市场现状和未来展望

 

第三是产品渠道要直面用户。王海认为,未来助听器的渠道是线上线下一体的,线上主要做内容触达。由于未来的助听器购买者主要是年轻人买给父母,基于80、90后习惯使用新媒体和电商的习惯,他们会较为重视工业设计、产品颜值和品牌情感。同时对于65+的使用者来说,也可以通过一些更便捷的场景让他们线上触达,例如电视APP、测听小程序等。

 

至于线下渠道,王海认为未来要打破传统助听器在医院附近小门头店、老龄社区式网点的做法,可以在核心商圈购物中心做品牌旗舰店,同时覆盖了子女和老人;还可以和眼镜店合作定制眼镜式助听器,与连锁药店合作承接验配及导流,甚至与家电品牌店合作实现助听器消费化,“打破医疗的边界,塑造国潮的倾向。”

 

第四,不光是产品,还要有一对一定制方案。以往助听器体验不好的核心,在于缺少专业验配人才,“我们呼吁政府高校培养更多的听力学硕士、博士,更重要是要把整个验配流程拆解,前端标准化、简单的服务放在门店,核心环节给每一个用户提出处方的动作放在后台”王海解释道,“前端后台协同,把一个客户服务好,相当于给每个用户量身定制唯一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拿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满足完全个性的需求。”

 

分享到: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