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医疗器械标准在技术审评中的作用探讨

嘉峪检测网        2023-04-01 13:51

摘要 ABSTRACT
 
医疗器械标准是产品技术审评的重要参考之一。然而,对于标准在技术审评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迄今未见有专门论述。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医疗器械标准在技术审评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相关人员借鉴。
 
Medical device standards ar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ttle study on 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medical device evaluation or on way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echnical support of standards. This article was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medical devic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work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and offer recommendations for personnel concerned.
 
医疗器械标准是与产品安全性及有效性息息相关的重要技术文件,是确定产品性能要求的重要依据。技术审评是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的重要环节,是产品上市的技术保障。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医疗器械标准在产品上市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医疗器械标准的来源、发展以及在技术审评中的定位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供相关人士探讨。
 
1、技术审评
 
技术审评是指基于现有科学认知,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审查,对其受益风险进行判定,得出产品是否安全有效结论的过程。注册时,申请人应采用恰当的符合性评估程序证明产品符合《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的基本原则》。申请人需证明,在适用范围下,产品已达到预期性能;与受益相比,可预见的风险已降至最低并可接受;对于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的任何宣称均可得到适当证据的支持。
 
技术审评的主要客体是注册申报资料,即产品注册时,由申请人提交给监管部门的资料。注册申报资料是证明产品安全有效的证据集合,主要内容包括非临床研究资料、临床研究资料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资料,如风险管理、质量管理、法规符合性文件等。
 
注册申报资料涵盖了从产品设计开发到生产过程中完成的各项验证和确认,符合产品安全有效基本原则应达到的要求和相关证据,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分析、评价及应对措施等重要内容。
 
2、标准
 
2017年颁布的《标准化法》对标准的定义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现行国标GB/T 20000.1也给出了标准的定义:“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由此可见,标准是标准化过程的产物,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产品、过程或者服务的统一性或适用性。标准化活动所确立的条款或要求,可形成标准和其它标准化文件。
 
标准在医疗器械产业规范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尚未制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也没有产品安全有效相关要求,所以从1962年开始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监管部门通过制定诸如医用冰箱、手术器械、医用X线设备等部颁标准,以规范企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医疗器械标准是医疗器械产品质量规范的技术性文件,按其规范对象通常分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一般而言,医疗器械标准内容主要分为安全要求和性能要求两部分。医疗器械安全要求是指与产品安全有关的要求,如电气安全、电磁兼容、生物相容性等;性能要求是指与产品有效相关的要求,如速度、强度、准确度等。安全和性能要求是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关注的重要方面。
 
3、标准在技术审评中的作用
 
3.1  标准与产品安全要求
 
安全要求一般与产品安全相关,如电气安全、生物安全、电磁兼容等。在医疗器械标准早期制定过程中,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与安全相关的要求发展相对较为完善,如GB 9706、GB/T 16886系列标准等。GB 9706是电气安全标准,除了通用电气安全要求外,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如高频手术设备、心脏除颤器、体外碎石设备等,也有相关规定。
 
对于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可能需要进行生物相容性试验,以确保安全。对于不同原材料、不同人体接触方式的器械,GB/T 16886系列标准提供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要求,以方便申请人对产品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另外,不同的产品特性,可能需要专门的安全性能要求,因此在一些产品标准中,也规定了安全要求,如重金属残留、环氧乙烷残留、微粒脱落、噪声、运动防护、辐射等。总体而言,产品注册所需的安全要求中,可直接借鉴相关标准规定的比例为60%~70%。
 
3.2  标准与产品性能要求
 
性能要求一般与产品有效性相关,如分辨率、成像时间、准确度、重复性、耐疲劳强度、使用寿命、连接力等。性能要求因产品结构组成和适用范围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如检测分析和物理治疗类产品,有源植入和无源植入类产品、输注和防护类产品等。
 
相对而言,成熟低风险产品注册所需的大部分性能要求可以借鉴相关标准,如《电子加热灸疗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牙科注射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对于创新高风险产品,部分标准也可以借鉴参考,如《无源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等,其他性能要求还需依据产品特点自行制定。
 
医疗器械产品种类多,结构组成复杂,对于通用的性能要求,相关标准比较完善,对于个性化的性能要求,标准覆盖面相对偏低。总体而言,产品注册所需的性能要求中,可直接借鉴相关标准规定的比例为30%~50%。相对创新高风险产品,成熟低风险产品可直接借鉴相关标准的比例较高。
 
3.3  标准与注册申报资料
 
依据法规要求,注册申报资料应来源于质量管理体系控制下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过程形成的体系文件,在形式上主要包括监管相关信息、综述性资料、非临床研究资料、临床研究资料、说明书和标签、产品质量管理相关资料等六部分,上述各部分内容与标准的关联性各不相同。
 
与标准关联性较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非临床研究中的安全要求和部分性能要求,如电气安全、电磁兼容性和生物相容性试验、材料的化学表征、连接力、响应速度等,该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检测的方式验证,无需就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等重新研究,直接引用相关标准即可。对于申请人和审评机构而言,直接引用标准的方式可大量节约社会资源。
 
对于非临床研究中的其他部分,如货架寿命和包装确认、器械可用性、免疫学评价、热原、生物安全性、灭菌确认、动物试验等,虽然也会有相关标准可以借鉴,如《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YY/T 0681)、《医疗器械可用性工程对医疗器械的应用》(YY/T 1474)等,但是关联性不强,除了必要的测试外,还需要评价和确认,且不同产品之间差异也较大。
 
对于非临床研究中的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相关资料要求,以及其他章节内容,如综述资料、临床研究资料等,虽然也有可以参考的标准,但是标准内容以原则性、方向性指导为主,如《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YY/T 03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YY/T 0287)等,该部分内容的主要参照是产品的注册技术审评指导原则。
 
总体来看,可以直接引用标准的申报资料占到申报资料总量的10%~20%。相对于成熟低风险产品,创新高风险产品与标准的直接关联性相对较弱。注册申报资料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参考和借鉴基于产品类别的注册技术审评指导原则。
 
3.4  标准与产品安全有效
 
技术审评的目的是判定产品的安全有效。国际医疗器械监管者论坛(international medical device regulators forum,IMDRF)组织对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分别给出了解释:安全是指无不可接受风险;有效是指医疗器械在绝大多数人群中具有显著临床效果的能力,即产品具有可接受的风险受益比。由此可见,技术审评是一个对产品的风险和受益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受医疗条件、预期使用人群、产品特性、生产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是通过涵盖设计开发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基于产品的预期使用条件、预期作用人群、预期适用范围等要素,充分累积受益风险相关科学证据,做出产品是否安全有效的判定。
 
由此可见,符合标准是产品安全有效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对于符合标准的产品,可以认为产品的性能符合要求。至于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是否风险可控、生产工艺是否科学合理、申请人是否具有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等,还需要结合诸多因素考虑,而不能仅仅依赖于是否满足标准要求进行判定。
 
4、思考与建议
 
4.1 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技术审评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标准体系是技术审评重要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要求,诸如规定器械必须达到多少量值或什么程度,解决速度、强度、响应时间、准确度、操作限制等问题,或环境的定量表征,包括例如温度、湿度、震动、振动和电磁兼容性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器械产品更新迭代不断加快,原有的标准要求和内容需随之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审评需要和时代发展。
 
4.2 对于产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判定是一个综合过程,不能仅依靠标准
 
随着医疗器械审评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对产品评价也从最初的终产品性能检测向研发生产全过程评价转变,更侧重于对风险控制的要求。除了终产品性能要求外,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和组合、生产工艺和关键点的控制、生产环境及稳定性、终产品贮存条件、上市后使用规范等,都会对产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产生影响。因此不能仅依靠标准,应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4.3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于产品风险的标准认可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对于标准的使用,基本都是采用认可管理体系,比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认可标准、欧盟的协调标准等,上述标准认可管理机制符合标准的本质,可充分发挥标准的统一作用。由此,可借鉴国际主流理念,建立基于产品风险的标准认可管理体系,充分评估、谨慎认可,把国标和国际先进标准都纳入认可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审评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正向推动力,提高国民医疗和健康水平。
 
分享到:

来源:中国药物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