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外患内忧不断,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亟待规范

嘉峪检测网        2015-07-19 22:02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升温,动力锂电池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以松下、LG为代表的大型电池企业在加速扩展,以特斯拉、宝马、奔驰等为代表的汽车制造商也在染指动力电池领域。动力电池市场这块大蛋糕正吸引着众多资金、技术、人才竞相进入,在电动汽车发展最为迅速、锂电池产量最大的中国,动力锂电池产业也正在经历着深度变革,新的产业格局在逐渐形成。韩国锂电池产业入侵就是推动中国产业变革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外患“韩”流入侵加剧 

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FTA正式签署,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的锂电池也在降税之列。韩国锂电池依靠较高的性价比成为国内很多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优先选择的产品,此次降税必然会对国内锂电池企业造成影响,但冲击或许不会太大。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电池首席专家肖成伟看来,虽然关税在递减,但是政府对国内企业仍有保护,这从降税幅度和过渡时间可见一斑。记者在中韩FTA中方减让表中查到:锂电池在基准税率12%的基础上,自协定生效之日起5年内等比削减基准税率的20%,该类货物应自第5年1月1日起保持基准税率的80%。相对于协议中的大部分产品相比,锂电池的降税幅度可谓较低,可见,中国政府并未完全放开对锂电池产业的保护。

  

国内锂电池产业也在日臻成熟。肖成伟认为,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电池企业并非不堪一击,中国和韩国电池企业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因此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一协议的签订是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增强国内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加速发展的好事情。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朱素冰对此看法表示认同,她认为国内电池企业的发展已经能够应对韩国电池企业的冲击,中国动力电池市场非常大,日韩电池企业占了非常小的一块份额。因此,不会对国内整体市场构成威胁,适当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于促进产业发展非常有利。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认为,韩国电池企业已经纷纷在华设厂,一些关键材料的采购也会在国内进行,成本或许更低,较低幅度的降税政策对韩国当地电池企业吸引力甚微,因此,该政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力十分有限。
  

该协议的实施,对国内规模化的电池企业影响或许不大,但是不可否认,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大了韩系电池的在华优势,对推动国内企业技术和产品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内忧 政策不断严苛

除了外部竞争的不断引入,中国政府对锂电池产业的规范也在日益严格,近期政府就出台多项政策,以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月份,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就明确要求轿车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2015年底达到200瓦时/公斤,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达到300瓦时/公斤,总体水平保持在国际前三名以内。3月份,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2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1000万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500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1万套或2亿瓦时。
  

从密度要求上看,政府整治动力电池产业的决心可见一斑。在工信部2014年12月公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涉及近15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而涉及动力蓄电池配套生产企业多达177家,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根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企业中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仅为10余家。另有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有超过30家的锂电池企业破产、倒闭。对此王子冬表示,随着市场的发展,未来倒闭数量还会更多。在他看来,锂电池行业的洗牌早就开始,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产业弱小仅靠保护是不会发展壮大的,适时的市场竞争才是发展之道。”

  

影响 市场愈加规范

  

对于锂电池行业的洗牌带来的影响,国内某电池企业负责国内市场的销售人员深有体会,该人士告诉记者,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催动热钱流入动力电池行业,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也乐于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短时间内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但受制于技术、产能、成本等瓶颈,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导致使用该企业电池客户后期在维修、更换方面遗留了很多问题,“我们企业就接到很多类似客户,就是因为找不到原电池供应商而要求重新配套。”
  

上述人士认为,这些不规范的中小型电池企业的存在浪费了公共资源,重复配套也使相应整车企业财务吃紧,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市场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这类企图短期牟利的企业,从而使正规的电池企业得以发展壮大。他还强调,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对产品型号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可以看到,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正是在这些“外患”和“内忧”的驱动下不断走向规范化,大浪淘沙后所剩下的电池企业,其规模、技术都会经过市场认可,为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记者在和国内几家主流电池企业沟通时了解到,不少企业近期都有扩大产能的计划,他们认为,我国对动力锂电池的市场需求会不断攀升,高端动力电池的供不应求已经制约了国内电动汽车的发展,未来会增加产能、提高工艺水平以应对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   

分享到: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