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预警 > 栏目首页
再结晶控制轧制(RCR:Recrystallization Controlled Rolling),是指再加热后的钢在奥氏体的再结晶区通过轧制变形-再结晶反复进行,奥氏体晶粒逐渐变细,最终获得细小等轴奥氏体晶粒,增加奥氏体有效晶界总面积,为奥氏体向铁素体相变形核提供更多位置,在随后相变过程中再通过加速冷却最终获得细小铁素体晶粒的一种工艺技术。
2021/03/22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本文针对因多晶硅生长初期固液界面“凹”造成的硅棒底部阴影,对多晶铸锭炉热场结构及铸锭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改动铸锭炉热场中侧面加热器的位置,调整多晶硅长晶初期固液界面,使熔体中杂质由中心区域向四周扩散,消除了硅棒底部阴影。
2021/05/01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MicroED技术仅需少量样品(~100mg)培养出纳米晶体,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衍射数据,大大降低了单晶培养过程对样品数量的需求,非常契合一些样品量很少的合成药物或天然产物,为合成药物和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1/05/10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高强高耐蚀镁合金材料研究取得进展。科研人员在AZ80镁合金中制备出平均片层厚度约为200 nm的高密度孪晶组织,使平均晶粒尺寸从初始材料的33 mm左右细化至300 nm,其抗拉强度高达469 MPa,是目前已报道该系列镁合金中强度最高的。
2021/08/1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铝及铝合金的腐蚀主要有点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开裂、层状腐蚀等。6000系合金在变形铝合金中是产量最大的,它的抗腐蚀性能虽不如1000系、3000系、5000系铝合金,但却比2000系及7000系铝合金要高得多。6000系合金的晶间倾向也比较大,对重要结构用的6000系铝合金材料应进行晶间腐蚀敏感性评估。
2021/10/31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本文对芯片异常、键合内引线异常、塑封应力大、芯片表面刮花和变形、固晶生产工艺缺陷、芯片本身缺陷以及静电引起的漏电问题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阐述,并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022/02/0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何前军教授在科爱出版创办的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性文章:首次提出一种纳米水泥焊接技术,用于同时改善聚合物的强度和韧度。首先,提出一种离子刻蚀法,合成了一种由无定形和微晶碳酸钙构建而成的介孔碳酸钙纳米颗粒(纳米水泥)。
2022/09/05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郭保林教授团队在止血和促进组织修复领域的持续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设计了一种基于儿茶酚改性聚乙烯醇、季铵化壳聚糖和碳纳米管的智能取向导电透气止血晶胶用于凝血障碍性鼻腔出血止血、鼻腔粘膜修复和出血监测。
2023/01/08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电磁兼容与防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有效解耦光传输与电磁屏蔽的短路微波导阵列的透明电磁屏蔽材料设计方法,联合有研国晶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出可透过90%以上的可见光、可屏蔽99.9999%的宽频带电磁干扰的材料。
2023/03/06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近期,东南大学白晶副教授所在的生物医用材料团队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叶颖江教授领导的胃肠外科团队在科爱出版创办的期刊 Bioactive Materials 上联合发表研究论文:一种用于结肠吻合的可降解镁基吻合钉:体内外评价。
2023/03/09 更新 分类:热点事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