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19-10-09 09:23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简称FMECA)方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在航天航空、兵器、舰船、电子、机械和汽车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重要领域,FMECA成为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FMECA是一种可靠性定性分析技术,针对产品所有可能的故障,根据对故障模式的分析,确定每种故障模式对产品工作的影响,找出故障原因,并按故障模式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确定其危害性。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FMECA应用的目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今天分享一下工艺FMECA的相关知识,供学习参考。
1、工艺FMECA步骤的主要内容
1.1 系统定义
与功能及硬件FMECA一样,工艺FMECA首先对分析对象进行定义。其内容可概括为功能分析、绘制“工艺流程表”及“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
a) 功能分析:对被分析工艺的目的、功能、作用及有关要求等进行分析。
b) 绘制“工艺流程表”及“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
1) 绘制“工艺流程表”(见表1)。它表示各工序相关的工艺特性和结果。它是工艺FMECA的准备工作。
2) 绘制“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见表2)。它表示零件特性与工艺操作各工序间的关系。
“工艺流程表”、“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均应作为工艺FMECA报告的一部分。
表1 工艺流程表
零部件名称: 生产工艺:
零部件号: 部门名称: 审核: 第 页•共 页
型号名称: 分析人员: 批准: 填表日期
工艺流程 |
输 入 |
输出结果 |
工序1 |
|
|
工序2 |
|
|
…… |
|
|
表2 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
零部件名称: 生产工艺:
零部件号: 部门名称: 审核: 第 页•共 页
型号名称: 分析人员: 批准: 填表日期
零部件特性 |
工 艺 操 作 |
|||
工序1 |
工序2 |
工序3 |
…… |
|
特性1 |
|
|
|
|
特性2 |
|
|
|
|
…… |
|
|
|
|
1.2 工艺故障模式分析
工艺故障模式是指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和/或设计意图的缺陷。它可能是引起下一道(下游)工序的故障模式的原因,也可能是上一道(上游)工序故障模式的后果。一般情况下,在工艺FMECA中,是假定提供的零件/材料是合格的。典型的工艺故障模式示例(不局限于)见表3:
表3 典型的工艺故障模式示例(不局限于)
序号 |
故障模式 |
序号 |
故障模式 |
序号 |
故障模式 |
(1) |
弯曲 |
(7) |
尺寸超差 |
(13) |
光滑度超差 |
(2) |
变形 |
(8) |
位置超差 |
(14) |
未贴标签 |
(3) |
裂纹 |
(9) |
形状超差 |
(15) |
错贴标签 |
(4) |
断裂 |
(10) |
(电的)开路 |
(16) |
搬运损坏 |
(5) |
毛刺 |
(11) |
(电的)短路 |
(17) |
表面污染 |
(6) |
漏孔 |
(12) |
粗糙度超差 |
(18) |
遗留多余物 |
|
1.3 工艺故障原因分析
工艺故障原因是指故障为何发生。典型的工艺故障原因示例(不局限于)见表4:
表4典型的工艺故障原因示例(不局限于)
序号 |
故障原因 |
序号 |
故障原因 |
(1) |
扭矩过大、过小 |
(11) |
工具磨损 |
(2) |
焊接电流、时间、电压不正确 |
(12) |
零件漏装 |
(3) |
虚焊 |
(13) |
零件错装 |
(4) |
铸造浇口/通气口不正确 |
(14) |
安装不当 |
(5) |
粘接不牢 |
(15) |
定位器磨损 |
(6) |
热处理时间、温度、介质不正确 |
(16) |
定位器上有碎屑 |
(7) |
量具不精确 |
(17) |
破孔 |
(8) |
润滑不当 |
(18) |
机器设置不正确 |
(9) |
工件内应力过大 |
(19) |
程序设计不正确 |
(10) |
无润滑 |
(20) |
工装或夹具不正确 |
1.4 工艺故障影响分析
工艺故障影响是指故障模式对“顾客”的影响。“顾客”是指下道工序/后续的工序,和/或最终使用者。故障影响可分为下道工序、组件和装备。
a) 对下道工序/后续工序而言:工艺故障影响应该用工艺/工序特性进行描述,见表5(不局限于):
表5 典型的工艺故障影响示例(对下道工序/后续工序而言)
序号 |
故障影响 |
序号 |
故障影响 |
(1) |
无法取出 |
(6) |
无法配合 |
(2) |
无法钻孔/攻丝 |
(7) |
无法加工表面 |
序号 |
故障影响 |
序号 |
故障影响 |
(3) |
不匹配 |
(8) |
导致工具工艺磨损 |
(4) |
无法安装 |
(9) |
损坏设备 |
(5) |
无法连接 |
(10) |
危害操作者 |
b) 对最终使用者而言:工艺故障影响应该用型号的特性进行描述,见表6(不局限于):
表6 典型的工艺故障影响示例(对最终使用者而言)
序号 |
故障影响 |
序号 |
故障影响 |
(1) |
噪音过大 |
(9) |
工作性能不稳定 |
(2) |
振动过大 |
(10) |
损耗过大 |
(3) |
阻力过大 |
(11) |
漏水 |
(4) |
操作费力 |
(12) |
漏油 |
(5) |
散发异常的气味 |
(13) |
表面缺陷 |
(6) |
作业不正常 |
(14) |
尺寸、位置、形状超差 |
(7) |
间歇性作业 |
(15) |
非计划维修 |
(8) |
不工作 |
(16) |
废弃 |
1.5 风险优先数(RPN)分析
风险优先数(RPN)是故障模式严酷度(简称严酷度S)、故障模式发生概率(简称发生概率O)和故障模式探测度(简称探测D)的乘积,即
RPN=S*O*D
RPN是对潜在故障模式风险等级的评价,它反映了对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综合度量。RPN值越大,即该故障模式的危害性越大。
a) 工艺故障模式严酷度(S):是指工艺中的某个工艺故障模式的最严重影响程度。其等级的评分准则见表7:
表7 工艺故障模式严酷度(S)等级的评分准则
影响 程度 |
工艺故障模式的最终影响 (对最终使用者而言) |
工艺故障模式的最终影响 (对下道作业/后续作业而言) |
严酷度 等级 |
灾难性的 |
产品毁坏或功能丧失 |
人员死亡/严重危及作业人员安全及重大环境损害 |
10、9 |
致命性的 |
产品功能基本丧失而无法运行/能运行但性能下降/最终使用者非常不满意 |
危及作业人员安全、100%产品可能废弃/产品需在专门修理厂进行修理及严重环境损害 |
8、7 |
中等的 |
产品能运行,但运行性能下降/最终使用者不满意,大多数情况(>75%)发现产品有缺陷 |
可能有部分(<100%)产品不经筛选而被废弃/产品在专门部门或下生产线进行修理及中等程度的环境损害 |
6、5、4 |
轻度的 |
有25~50%的最终使用者可发现产品有缺陷、或没有可识别的影响 |
导致产品非计划维修或修理 |
3、2、1 |
b) 工艺故障模式发生概率(O):是指某个工艺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概率(O)级别数在PFMECA范围中是一个相对比较的等级,不代表工艺故障模式真实的发生概率。其评分准则见表8:
表8 工艺故障模式发生概率(O)评分准则
工艺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性 |
可能的工艺故障模式概率(Po) |
级别 |
很高(持续发生的故障) |
Po≥ 10-1 |
10 |
5×10-2≤ Po <10-1 |
9 |
|
高(经常发生的故障) |
2×10-2 ≤ Po < 5×10-1 |
8 |
1×10-2 ≤ Po < 2×10-2 |
7 |
|
中等(偶尔发生的故障) |
5×10-3 ≤ Po < 1×10-2 |
6 |
2×10-3 ≤ Po < 5×10-3 |
5 |
|
1×10-3 ≤ Po < 2×10-3 |
4 |
|
低(很少发生的故障) |
5×10-4 ≤ Po < 1×10-3 |
3 |
1×10-4 ≤ Po < 5×10-4 |
2 |
|
极低(不大可能发生故障) |
Po< 1×10-4 |
1 |
c) 工艺故障模式探测度(D):是描述在工艺控制中工艺故障模式被探测出的可能性。探测度(D)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等级。为了得到较低的探测度数值,型号加工、装备工艺控制需要不断地改进。其评分准则见表9:
表9 工艺故障模式探测度(D)的评分准则
探测度 |
评分准则 |
检查方式* |
推荐的探测度分级方法 |
级别 |
||
A |
B |
C |
||||
几乎不可能 |
无法探测 |
|
|
√ |
无法探测或无法检查 |
10 |
很微小 |
现行探测方法几乎不可能探测出 |
|
|
√ |
以间接的检查进行探测 |
9 |
微小 |
现行探测方法只有微小的机会去探测出 |
|
|
√ |
以目视检查来进行探测 |
8 |
很小 |
现行探测方法只有很小的机会去探测出 |
|
|
√ |
以双重的目视检查进行探测 |
7 |
小 |
现行探测方法可以探测 |
|
√ |
√ |
以图表方法进行探测 |
6 |
中等 |
现行探测方法基本上可以探测出 |
|
√ |
|
在零件离开工位之后以量具进行探测 |
5 |
中上 |
现行探测方法有较多机会可以探测出 |
√ |
√ |
|
在后续的工序中实行误差检测,或进行工序前测定检查,进行探测 |
4 |
高 |
现行探测方法很可能探测出 |
√ |
√ |
|
在当场可以测错,或在后续工序中探测(如库存、挑选、设置、验证)。不接受缺陷零件 |
3 |
很高 |
现行探测方法几乎肯定可以探测出 |
√ |
√ |
|
当场探测(有自动停止功能的自动化量具)。缺陷零件不能通过 |
2 |
肯定 |
现行探测方法肯定可以探测出 |
√ |
|
|
工艺/产品设计了防错措施,不会生产出有缺陷的零件 |
1 |
*注:检查类型:A-采用防错措施;B-使用量具测量;C-人工检查。 |
1.6 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是指以减少工艺故障模式的严酷度(S)、发生概率(O)和探测度(D)的级别为出发点的任何工艺设计改进措施和使用补偿措施。一般不论RPN的大小如何,对严酷度(S)等级为9或10的项目应通过工艺设计上的改进措施或使用补偿措施等手段,以满足降低该风险的要求。在所有的状况下,当一个工艺故障模式的后果可能对制造/组装人员产生危害时,应该采取预防/改进措施,以排除、减轻、控制或避免该工艺故障模式的发生。对某工艺故障模式确无改进措施,则应在工艺FMECA表相应栏中填写“无”。
1.7 RPN值的预测或跟踪
制定改进措施后,应进行预测或跟踪改进措施的落实结果、实施的有效性,对工艺故障模式严酷度(S)、工艺故障模式发生概率(O)和工艺故障模式探测度(D)级别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计算相应的RPN值是否符合要求。当不满足要求,尚需进一步改进,并按上述步骤重复进行,直到RPN值满足最低可接受水平为止。
1.8 工艺FMECA报告
将工艺FMECA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成技术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工艺的描述、系统定义、工艺FMECA表格的填写、结论及建议、附表(如“工艺流程表”、“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等。
1.9 工艺FMECA的实施
实施PFMECA的主要工作是填写工艺FMECA表格(见表10)。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表格的内容进行增、删。
表10 工艺FMECA表格
产品名称(标识)① 生产工艺③ 审核 第页•共页
所属装备/型号② 分析人员 批准 填表日期
表10中各标号的填写说明如下:
① 型号名称(标识):是指被分析的型号名称与标识(如型号代号、工程图号等);
② 所属装备/型号:是指被分析的型号安装在哪一种装备/型号上,如果该型号被多个装备/型号选用,则一一列出;
③ 生产工艺:是指被分析型号生产工艺的名称(如××加工、××装配);
④ 工序名称:是指被分析生产工艺的工艺步骤名称,该名称应与工艺流程表中的各步骤名称相一致;
⑤ 工艺功能/要求:是指被分析的工艺或工序的功能(如车、铣、钻、攻丝、焊接、装配等),并记录被分析型号的相关工艺/工序编号。如果工艺包括很多不同故障模式的工序(例如装配),则可以把这些工序以独立项目逐一列出;
⑥ 故障模式:按照本指南1.2条的要求填写。
⑦ 故障原因:按照本指南1.3条的要求填写。
⑧ 故障影响:按照本指南1.4条的要求填写。
⑨ 改进前风险优先数PRN:按照本指南1.5条的要求填写。
⑩ 改进措施:按照本指南1.6条的要求填写。
⑪责任部门:是指负责改进措施实施的部门和个人,以及预计完成的日期。
⑫改进措施执行情况:是指实施改进措施后,简要记录其执行情况。
⑬改进措施执行后的RPN:按照本指南1.7条的要求填写。
⑭备注:是指对各栏的注释和补充。
2 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
a) 掌握PFMECA的的时机与适用范围:在型号工艺可行性分析、生产工装准备之前,从零部件到系统均应进行工艺FMECA工作。PFMECA主要是考虑型号试制生产工艺的分析,也可能包括包装、贮存、运输等其他工艺的PFMECA;
b) 明确PFMECA与设计的关系:PFMECA中的缺陷不能靠更改型号设计来克服,应坚持“谁工艺设计、谁分析”的原则。但工艺FMECA也应充分考虑型号设计特性,根据需要,邀请型号设计人员参与分析工作,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充分交换意见,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型号满足“顾客”的需求;
c) 掌握PFMECA是一个迭代的过程:PFMECA是对工艺故障模式的风险优先数(RPN)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并对关键工艺采取有效地改进措施,进而对改进后的RPN进行跟踪,直到RPN值满足可接受水平为止。PFMECA是一个动态的、反复迭代分析的工艺;
d) 积累经验、注重工艺信息。与设计FMECA一样,工艺FMECA亦应从相似试制生产工艺或工序中,积累有关工艺故障模式、与原因、故障模式严酷度(S)、故障模式发生概率(O)和故障模式探测度(D)等信息,并相应建立数据库,为有效开展PFMECA提供支持。
来源:可靠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