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皮肤致敏作用机制和最大剂量法的试验简介

嘉峪检测网        2021-05-26 09:46

皮肤致敏试验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产品是否存在潜在的致敏风险,通过试验结果能够系统地展示产品的安全性。

 

作用机制

 

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引起皮肤发生致敏反应的作用机制:

 

当我们使用浸提液或样品一次或多次接触表皮后,在免疫系统的组分的引发和诱导下,人体会出现致敏反应。关键是半抗原(化学物)必须存在于皮肤并能向里渗透,然后与皮肤蛋白结合后才能形成免疫原性复合物。存在于表皮/真皮接缘处的朗罕氏细胞将抗原递呈给特异性淋巴细胞,而后活化的淋巴细胞引发免疫反应。这些淋巴细胞中有一小部分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它们在激发阶段作为初始激活因子,这样以后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活化的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引起其他炎症细胞至反应局部,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害反应。同时,皮肤致敏试验属于“基本三项”检测,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基本上是适用于所有种类的样品。

 

皮肤致敏试验常见的方法包括最大剂量法(GPMT)和封闭贴敷法(Buehler),本篇文章中着重为大家介绍最大剂量法。

 

测试方式的选择

 

皮肤致敏试验(最大剂量法)分为两种接触方式,分别是直接接触法和浸提液测试。

 

两种测试方法在操作上也会略有不同:

直接接触法是将试验材料直接与接触部位接触(注射或敷贴);

而浸提液测试则不同,需要将提前制备好的浸提液与接触部位接触(注射或敷贴)。

 

那么,不同的样品又该如何选择上述的两种接触方式呢?下方表格会直观地展示给大家以供选择:

 

 

样品类型

直接接触法

浸提液测试

固体

不适用

适用

液体

适用

不适用

 

测试方法

 

使用极性浸提介质(0.9% 氯化钠溶液)和非极性浸提介质(芝麻油)浸提检测样品。将每份浸提液皮下注射到10只测试组豚鼠,随后进行敷贴。同样地,将每份空白浸提介质皮下注射到5只对照组豚鼠,随后进行敷贴。恢复后,分别对测试组和对照组的豚鼠贴上含有检测品浸提液和对应空白浸提介质的激发敷贴。敷贴去除后,分别于24小时和48小时时记录所有注射部位的得分。

 

观察指标

 

首次激发后或再次激发接触后(24±2)小时,剃去激发部位及其周围部位的动物被毛。剃毛后至少2小时,按表1给出的分级标准对试验部位评分,并在除去激发敷贴片后(48±2)h再进行评分。为了将结果评价偏差降至最低限度,最好由不知试验处置信息的人员进行读数。

 

结果评价

 

按Magnusson和Kligman分级标准,对照组动物分级小于1,而试验组中分级大于或等于1时一般提示致敏;

如对照组动物分级大于或等于1时,试验组动物反应超过对照组中最严重的反应则认为致敏;

如为疑似反应,推荐进行再激发以确认首次激发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为试验和对照动物中的阳性激发结果的发生率。

 

表1 Magnusson和Kligman分级标准

 

敷贴试验反应

等级

无明显改变

0

散发性或斑点性红斑

1

中度融合性红斑

2

重度红斑和水肿

3

 

周期阳性对照

 

皮肤致敏试验结果取决于许多动物相关因素和有关实验室间试验结果差异性解释的技术因素,因此,为保证试验的再现性和敏感性,应定期进行阳性对照试验。

 

阳性对照样品为:二硝基氯苯(DNCB)溶解在无水乙醇中,质量体积比为0.1%。应获得轻度或中度阳性反应。

 

分享到:

来源:海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