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嘉峪检测网 2019-07-02 16:55
一个产品电磁兼容EMC的评价最终归结为是否复合相应的电磁兼容EMC标准,实施这种评价成为电磁兼容EMC鉴定测试,这种测试只能由少数国家认可的检测中心进行,它们配备了严格复合电磁兼容EMC标准的仪表和设施,由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公证性测试。它是在一个产品投放市场前的最后阶段完成的。
其实,按照一个产品研发、生产全过程种所需要的电磁兼容EMC测试量而言,鉴定测试只占了不到10%,90%的测试工作量是在此前完成的,包括准电路的板卡、原理样机、初样到正样研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EMC测试逐步实现产品良好的电磁兼容性。我们将这90%的测试工作总称为电磁兼容EMC预测试。
一个企业不能对自己的产品作鉴定测试,所以无需配置相当于鉴定中心那样完备的测试设施,要做到事半功倍,配置一套电磁兼容EMC预测试设施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预测试设备的主要人任务是发现EMC问题,找出原因并评价采取EMI抑制措施后的效果,它是用EMC标准作为判定问题的尺度,因此要求预测试与鉴定测试具有可比性,预测试可以比鉴定测试精确度低些、略粗一些,以便迅速找出问题并不致使测试设施费用过高。它可采用偏保守的测量,即距离标准极限值有必要的余量,这样可以提高预测试通过后鉴定测试合格的百分比。
一般的说,预测试系统与鉴定测试系统的不同点如下:
1)预测试的屏蔽半暗室尺寸可以小一些,只要能容纳本企业产品,另外再留一些余量即可。暗室的归一化场地衰减NSA 和场均匀性两项指标可比鉴定测试的暗室稍微低一些。因此,暗室的环境电平可以允许稍高些。
2)EMC测试项目可在标准的基础上作必要的剪裁,一个检测中心应该具备按EMC标准的各个项目测试的能力,一个企业的预测试实验室可以首先保证自己产品不易通过的项目的测试,其中,在仪表的频率方位上作合理的剪裁往往可以明显降低建设费用。
3)预测试仪表在保证必需的精度的同时,缩短测量时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采用频谱分析仪可以保证与EMI接收机有相似的精度,又可显著提高测量速度,而且价格不足EMI接收机的一半,因此预测试常采用频谱分析仪代替EMI接收机。
能够出具EMC检测最终报告的单位称为EMC认证中心,目前国内这样的中心有几十家,覆盖了军、民用的各个领域。各企业、研究所设计、生产的产品,要获得国家EMC认证中心的合格证书,目前的流程如下:
1)向国家承认的检测机构提出申请
选择的认证中心必须具有检测本单位产品的能力,如果当地没有这样的中心,则必须联系外地的认证中心。
2)检测机构同意并安排时间
认证中心平时的试验任务比较重,必须按照时间先后排队,有时这样的等待时间很长。
3)将待检测设备运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这时存在着产品运输、保障问题,如在外地,这样的运输耗费资金较大,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4)如合格则交付甲方
5)不合格,运回检修然后再送检,如此反复,直到通过为止。
一般设备很难保证一次就通过EMC认证测试,这时必须重复1-4步。
从以上的流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EMC检测方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后期成败型检测,如不合格修改成本很高
产品已经到了定型阶段,这时如果出现EMC问题,将很难查找原因。
2)不能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EMC控制
由于不具备试验手段,不能随时检测产品EMC,不能对设计提出建议
3)一次性通过率低,检测成本高。
4)测试周期长
这些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北京某研究所的某型军工产品,军方要求必须通过GJB151/152,检测实例如下:
1.RE01共做24次试验,其中不合格9次,不合格率37.5%
2.RE02共做26次试验,其中不合格17次,不合格率65%
3.CE01共做25次试验,其中不合格17次,不合格率68%
4.CE03共做22次试验,其中不合格9次,不合格率40.9%
该研究所花费了大量经费和时间,但由于EMC问题,造成了无法按时交付产品,给双方都造成了损失。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EMC预测试系统,如果该单位具有自己的预测试手段,将带来以下好处
1)避免完全依赖后期的成败型检测
2)论证研制阶段提出EMC设计思想及措施
3)大幅度提高产品一次性通过认证测试的几率
4)测试周期大大缩短。
也就是说,预测试系统可以使单位具有全程的EMC检测手段,可以全面提高产品的EMC特性。
来源:电磁兼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