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4-12-02 14:42
吸湿性,是个麻烦活。
理想的配料状态是无论多少个原辅料组分,都正好是一瓶子、一袋子用完,不用退库,也不用考虑混淆污染。但实际生产中,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哪怕是称量操作中,上学教的是少量放,量多了不可以挖回瓶子里。但实际中还是无法避免这个操作的,所以准备多个称量勺,保证一个组分用一个,不交叉使用。
论坛上有位同行就遇到了个问题,“用的原料是羧甲基纤维素钠,一次生产没用完就会二次包装后退库。但体考的时候老师提出它的吸湿性很强,开封后如何能保证它的质量,难道每次生产后的尾料就不要了嘛?还是说可以做一个验证来佐证质量不受影响?”
羧甲基纤维素钠确实有个快速吸水的特点,所以常用于湿润敷料的制备。在压片制剂工艺中,利用其粘性制备可压性较差的片剂。一般的制剂车间,未必会针对某个原辅料单独设计温湿度,所以湿度都在45%到65%之间,对于容易吸潮的组分来说,确实有被干扰的可能性。
之前我们曾有几款产品,会用到三种干燥剂,分别是纤维干燥剂(湿度20%时吸湿率大于等于10%;湿度80%时,吸湿率大于等于70%)、硅胶干燥剂(湿度20%时,吸湿率大于等于8%;湿度50%时,吸湿率大于等于20%)、分子筛干燥剂(湿度20%时,吸湿率能大于等于16%)。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45%到65%的环境中,确实存在吸湿。但这个吸湿对应着的是与环境空气的接触时间以及接触的表面积,也就是说具体吸湿多少,与接触时间长短呈正比,与表面积大小呈正比。当然环境湿度越大,单位时间内的吸湿越多。
为了保证干燥剂的状态,在包装过程中都是双层的复合膜袋或者多层塑料袋,有的还配有自封袋、易拉扣。取样的环境是单独设计的干燥室,配有除湿机,里面湿度要求是低于35%,取样结束后要迅速封口。为什么明知道20%湿度也会吸湿,却没有把湿度调到20%以下?
因为很难达到这个湿度环境,而且短暂的开包装,也不至于立马就导致干燥剂达到潮湿状态。本身设备、环境的选择,就是一种平衡,不能为了某个指标一味增加投入。所以卡死开袋到封袋的时间,避免长时间开放的状态,是比较重要的。
像同行遇到的这个问题,也是差不多的,不清楚他们有无设置单独的干燥室来操作。比如我正常投料要20公斤,那直接在干燥室称取后,把生育的做密封。可能要用到封口机之类的设备,而且袋子口不能太大,否则也会导致不必要的吸湿,必须降低与空气的总接触面积与时间。这种方法,需要采购设备,甚至要单独改造洁净区,成本较大。
或者说我在普通的45%-65%湿度下操作称量,但直接按照批次的需求量定制包装规格,我一次投料用20公斤,那我定制20.5公斤的包装规格,每次剩下的都直接作废,或者用于其他的实验,反正不会再用于生产。这种做法不环保,不节能,但监管方相对容易接受,毕竟监管方首先考虑到是质量风险。这个方案的缺点是,因为需要定制,那就要考虑对应的价格波动,需要同生产商协作,非自己内部沟通就能实现。
其他的方法,你要验证,比如我在生产环境中可以放置多久不会达到影响质量。一般要多次阶段性的模拟,开口十分钟,开口二十分钟,开口三十分钟等等。倒不至于一定要达到潮湿的状态,因为你只要评估证实我最长开口时间,围绕着这个时间来验证即可。我一次称量投料等等,最多开口时间五分钟,那我证实开口十分钟依然不影响质量,或者说到了开口三十分钟后才影响质量,都是可以的。缺点是你的实验设计要能经得起理论推敲,避免为了一个合格的结果而反向设计实验。毕竟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都要有。
当然,也可以才有复检的方式,这就需要考虑复检带来的时间成本和人员成本。毕竟尾料可能是很少的量,不等同于正常的来料检测。缺点是周期性增加质量部的工作量,需要跨部门协调。
当然有些问题,也不是到了体考才发现,只不过需要体考制造的契机来完善。毕竟自己发现问题,可能领导未必觉得是问题,必须有监管方提出才能被重视。
来源:智药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