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全国各地涌现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从事细胞药物的企业。如果从企业的宣发资料上看,每家企业都雄心勃勃,但如果分析每家企业从设立到第一个临床试验批件(IND)的获取时间看,差距就比较明显了,快的企业2-3年,慢的企业7-8年,甚至不少企业从未获取过批件。
企业设立的时候每家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逐渐显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撇开企业运营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还是在项目研发上出现了问题。
以下就项目研发容易出现“雷”的环节及解决思路提出笔者的思考与见解。
第一颗雷:初心不清楚、意志不坚韧
企业设立时的核心发起人很多是科学家,他们作为技术创始人,是否有足够的初心和韧性来做成一款药物,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值得观察。
可以观察以下维度:
1、科学家是否全职加入公司
在笔者看来,科学家是否愿意辞去公职全身心创业,是考察其初心的重要观察点之一。
2、是否全身心投入项目研发
科学家在企业的出勤率是另外一个观察点。很多科学家业务事务繁忙,在企业露面的时间很有限,经常是派出自己手下的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企业里主导项目的研发,用教学的模式开展项目研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项目的推进是致命的缺陷。
药物研发要想成功,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工业界的履历是必不可少的,初出茅庐的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把持度,出现不可承受的交学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学生毕业时未必愿意留在企业继续发展,人员的频繁流动,也是项目很大的隐患。
3、创始人名下的公司众多
一个人一生能创立一家商业上成功的公司就不易了。
科学家的公司很多个,但在市场上却不见成功的产品,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现在有很多的渠道可以查询科学家在企业的角色,诸如企业信用查询系统等,均可考察科学家的专注程度。
总之,专注于技术创新和转化的科学家是难能可贵的,而创业的初心及韧性将决定企业的高度和持久性,很多细胞药物企业不成功,与创始科学家的初心和韧性出了问题密切相关,值得大家重视。
第二颗雷:立项论证不严谨不扎实
企业在研项目是否经过严谨扎实充分的论证,是决定项目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的基础。
同样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察:
1、在研项目是否有充足的理论基础,药物机理和疾病治疗是否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2、在研项目是否是科学家潜心研究的成果?
即使科学家再德高望重、业内大咖,如果在研项目与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并无直接因果关系,那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也是存疑的。
3、在研项目是否论证技术难度及技术掌控度?
细胞药物,在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等方面的技术掌控度通常是薄弱的,需要充分和谨慎地论证及下结论。
4、在研项目是否有足够的有能力及有经验的技术团队来实施?
在研项目在立项伊始,就应该有从事技术研发的骨干团队,通常骨干团队应包括熟悉机理方面的科学家、工艺及质量负责人、非临床负责人及临床应用专家、合规性专家等。
骨干团队完全或主要从社会面招聘,从人才到位的时间、岗位匹配度、专业性、经验等,都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此这般,项目出现显著的延后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5、在研项目合理的研发周期及所需的研发费用是否经过理性评估?
合理的研发周期及研发费用估算,应该多听取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声音。
很多初创企业在资本方的“淫威”下,被迫承诺了不太切合实际的研发周期和研发费用,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6、在研项目是否经过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和药物经济学评估?
临床应用价值评估,现在已经是药物立项中最重要的评估点了,而药物经济价值评估,将决定未来商业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立项一个项目,应该非常慎重。只有经过充分评估,在机理清晰、临床需求未被满足,药物有效或优效、具备资金、技术、研发团队的基础上,并愿意给予合理的研发周期,这样的项目才算是具备比较完善的立项条件。
这里说的研发支撑体系,包括人员团队、厂房设施、仪器设备、物料(包括合规、采供、仓储等)、研发运营管理等。
也许有读者会说,这不就是GMP吗!
这个说法既对也不对。
说它对,因为它确实是GMP的核心内容。
说它不对,是因为企业在研发阶段,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并没有要求强制进行GMP认证,企业没有建立GMP体系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笔者说的是,企业不需要GMP认证(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也不受理),但企业建立良好的研发支撑体系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细胞药物研发企业的研发支撑体系怎么样呢?常见的有三种情形:
1、视而不见型
因为国家没有要求,所以企业不建设或建设水平很低的研发支撑体系,整个研发停留在普通实验室水平,研发质量达不到药物注册申报的要求。
2、形而上学型
企业貌似参照GMP的内容建立了研发支撑体系,但条款规章停留在纸面挂在墙上,不注重实际运行,追求表面光鲜,研发质量却并没有同步提升。
3、过犹未及型
企业为了体现重视GMP,甚至组建了庞大的质量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教条主义,把研发项目当药品生产性质来管理,忽视了研发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造成研发人员无所适从,结果是项目进展缓慢和运营成本高企。
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对研发支撑体系的误读,在细胞药物研发阶段,对支撑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是确保研发结果的可信。过于强调合规性而导致研发推进缓慢或寸步难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建立适度的、与项目进展相匹配的研发支撑体系,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一个细胞新药项目,核心的创新点通常只有少数几点,而研发过程中大量充斥着的是业内常规的实验。对于一个新药研发项目或初创企业来说,如何确保将这些常规操作做好,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为什么常规实验也没那么容易做好呢?通常有以下一些情形:
在项目管理方面,不够重视常规实验,经常没有实验方案、实验记录不全面,数据完整性堪忧;
在仪器设备方面,仪器没有按规定校准计量、维护保养,设备状态不可控;
在物料方面,只关注品名,品名对就拿来使用,物料状态不可控;
在环境保障方面,缺乏对实验环境的静态动态的监测检测,环境状态不可控;
在操作层面,实验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培训,操作存在随意性大,实验结果重现性差等现象。
在笔者的认知里,要想把研发工作做好,首先还是应该把能做的会做的事情做好,做规范做标准,这属于研发基本功的范畴,“不要犯低级错误”。
其次,注重跟踪业界的前沿进展,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或技术手段,减少或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
国际上不断有更新换代的装备出现,需要从业者去跟踪,但通常比较昂贵。
近年来,打造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实验室是也众多企业推动新药研发的关键布局。
畅想在不久的未来,能看到更多从事新装备研发生产的国产供应商,提供应用场景更广泛、更智能、集成度更高的装备,推动国产细胞药物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五颗雷:研发定力不足
研发,代表着未知和不确定性,是攻坚克难攀登高峰摘取明珠的过程,不会是一条坦途。研发历程一帆风顺只能说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不会是一种现实。企业和研发团队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来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最后才能问心无愧地讲,所研发的药物“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以上还属于技术范畴的定力。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非技术性的因素,诸如投资人的压力、同类项目研发速度竞争的压力、项目不合理进度要求等,会严重干扰项目技术研发的定力。
有朋友形象地讲:被狼追着跑的时候,有几个人能保持优雅的姿态?
但还是应该坚持说:敬畏生命、尊重科学、抵抗功利心。
细胞药物研发征程上的“雷”已经很多了,每减少一颗都是有价值的,希望本文的读者能尽量避开列举的这些雷。仅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和感悟,分享给各位读者。
并从首长的新年致辞中搬来几句: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