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改良型新药的立项、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3-08-24 08:59

改良型新药是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其中2.2类改剂型、处方工艺和给药途径的改良类型,近3年来申报占比最高,超过了50%。本文对近几年来申报的2.2类改良新药进行汇总,以期为改良型新药的立项、开发提供一些思路。
 
一、口服给药
 
剂型改变简化临床应用,但不影响给药剂量/频率,常见情况是在片剂或胶囊剂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于儿童、吞咽困难等特殊人群的口服片剂、颗粒剂、口服液等。例如:拉莫三嗪微片、氢氯噻嗪微片、异福酰胺分散片、小儿盐酸小檗碱无水吞服颗粒,就是基于精准用药与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的临床需求开发的。口崩片则有利于快速分散,可应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防止吐药的场景,如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盐酸鲁拉西酮口崩片。近3年来申报品种总结如下:
剂型改变伴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变化,但不改变给药途径和适应症,这种情况中常见的是缓释或控释剂型,通过特殊的制剂技术,利用与吸收相关的理化作用特征,达到延缓药物释放、使吸收时程延长的作用。近3年来申报品种总结如下:
二、口腔粘膜给药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后,进入体循环而发挥药效的一种给药方式。与传统的口服给药相比,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将一定分子粒径的药物透过口腔黏膜,直接经口腔内静脉进入颈静脉,之后再进入体循环,既不受胃肠道pH和酶系统的破坏,还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对于老人、儿童、帕金森患者、易恶心和处于麻醉中的患者等给药极为不便的患者,口腔黏膜易于药物穿透吸收,起效很快;给药方式不会损伤正常组织。近3年来申报品种总结如下:
 
 
三、注射给药
 
1  注射剂
 
主要为普通注射剂改成高端注射剂,一般包括微球、脂质体、纳米制剂(包括白蛋白类)、胶束等。高端注射剂具有靶向性、减少副作用、改善患者用药顺应性等临床优势。但技术门槛较高、难度较大,目前申报企业集中在拥有相关技术平台的公司。此外,还有一些为达到长效而进行改良的注射液。近3年来申报品种总结如下:
 
2  植入剂
 
植入型给药系统是一类经手术植入或经特殊装置,导入皮下或靶部位的控制释药系统,可以实现局部或全身给药,降低剂量并减少副作用,还能避免首过效应和胃肠道降解,提高生物利用度,另外其载药量高、体积较小,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特别适合慢性及老年性疾病的长期治疗,提高患者顺应性。植入制剂是一种特殊的缓控释制剂,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申报产品不多。近3年来申报品种总结如下:
 
四、吸入给药
 
吸入制剂由于可直接进入呼吸道、肺部,肺部酶活性相对较低,且药物经肺吸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是全球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主要剂型。目前的改良集中在肺部呼吸道疾病。
 
吸入制剂是药物学、吸入动力学、颗粒动力学、流体力学、表面科学和吸入器设计加工等多种技术的结合,研发难度极大。对于吸入粉雾、气雾制剂需要药械合一,对药械的联动性要求很高,研发难度进一步加大。近3年来申报品种总结如下:
 
五、外用局部给药
 
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是指应用于局部,并在应用部位发挥作用的药物。与系统给药系统发挥作用的制剂相比,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通常应能显著提高局部疗效;或在不降低局部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当前用药患者的不良反应或用药的相关风险,或显著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当药学和非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将系统给药制剂的相同活性成分,改良为局部制剂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潜在临床获益时,可考虑开发为局部给药局部起效制剂。此外,也有部分局部给药产品能起到全身治疗的作用,可以从显著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上来考虑。近3年来申报品种总结如下:
 
六、小结
 
改良型新药不改变原料药的药理活性,主要通过新剂型或新工艺的改进,体现产品的临床优势。且该类药物因活性成分未变化,一些非临床和临床数据可以与已上市剂型进行桥接,资金投入的风险较低、成本也相应较低。此外,剂型改良也是延长新药市场生命周期的常用策略。
 
因此,改良型新药已成为当前新药研发的热点方向之一,在立项评估上立足于明确的临床需求,来提高有效性、改善安全性、提高依从性。本文总结了近三年的2.2类改良新药申报情况,希望可以在品种筛选和立项上给予一些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陈霞.剂型改良药物的研发策略及案例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0, 36(16):4.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cde.org.cn)
 

 
分享到:

来源:药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