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生产品管

无菌医疗器械辐射灭菌确认案例探析

嘉峪检测网        2024-05-08 20:05

辐射灭菌是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灭菌的常用手段,具有速度快、耗能低、无毒物残留、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但在实际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对医疗器械辐射灭菌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升,现通过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观点和解决办法,供全省系统和企业参考借鉴。

 

案例剖析

 

案例1

 

辐射灭菌前未规定产品最长储存时间

 

【情况简介】

 

检查时发现,企业生产的关节置换植入物——髋关节假体(股骨柄)经粗洗、精洗、密封初包装后,部分批次产品放置1个月再进行辐射灭菌。对此,企业未进行评估,也未明确规定“产品密封初包装至辐射灭菌前的最长储存时间”。

 

【标准规定】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GB 18280.1-2015)中规定,“生物负载指的是一件产品和/或无菌屏障系统上和/或其中活微生物的总数”“保证产品在提交灭菌时的状态及其生物负载是可控的;获得并利用生物负载数量和/或抗力的信息建立灭菌剂量;灭菌剂量的持续有效性应用如下方式证明:确定生物负载以监视与生物负载规定限度相关的产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

 

【观点交流】

 

一方观点认为,髋关节假体(股骨柄)为不锈钢材质,经粗洗、精洗后,其表面已不存在微生物生长需要的碳源,且在十万级洁净区内进行密封初包装,因此不需要对产品生物负载情况进行评估。

 

另一方观点认为,一是髋关节假体(股骨柄)虽是不锈钢材质并经粗洗、精洗,但未经灭菌处理,且其工序环境均非无菌生产操作区,仍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二是产品密封初包装后至辐射灭菌前,部分批次产品储存最长时间为1个月,期间产品生物负载数量可能发生较大变化,进而影响辐射灭菌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应设定密封初包装到灭菌前的最长储存时间,以便控制灭菌前产品生物负载。

 

【案例小结】

 

企业提交了评价报告,以产品系不锈钢材质且经清洗为由,认为“无需规定产品辐射灭菌前的最长储存时间”。与相关专家讨论后认为,虽然企业推论有一定理论依据,但缺少相应验证数据,无法支持其生产活动能够满足相应条件。

 

要求企业:一是对产品生物负载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评估数据情况,规定辐射灭菌前最长储存时间;二是在后续生产中定期监测生物负载情况,并视需要结合数据调整储存时长。

 

案例2

 

将产品的敞口内包装作为无菌屏障系统

 

【情况简介】

 

检查时发现,企业对关节置换植入物——髋关节假体(股骨柄)采用双层包装,内层为敞口的聚乙烯袋,外层为密封的阻隔袋。企业在进行生物负载测定时,仅计算了产品及内包装聚乙烯袋内表面的生物负载之和,未包括外层密封的阻隔袋等相关情况。

 

【标准规定】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GB/T 19633.1-2015)规定,无菌屏障系统指的是防止微生物进入并能使产品在使用地点无菌取用的最小包装;无菌屏障系统和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应符合“密封和/或闭合应形成微生物屏障”的要求。

 

【观点交流】

 

一方观点认为,髋关节假体(股骨柄)包装在聚乙烯袋里,不与外层的阻隔袋接触,测定生物负载时无需包括外层密封的阻隔袋。

 

另一方观点认为,辐射灭菌是根据产品总体的生物负载确定灭菌剂量,应当将无菌屏障系统内(包括阻隔袋内表面、聚乙烯袋内外表面及产品)的生物负载全部纳入,以保证灭菌有效性,因此该产品的生物负载数据评估不充分。

 

【案例小结】

 

针对企业提供的辐射灭菌确认报告,经与相关专家讨论后认为:一是应当将阻隔袋内表面、聚乙烯袋内外表面及产品的生物负载全部纳入评估,企业应重新开展灭菌确认;二是外层密封的阻隔袋为产品的无菌屏障系统,应进行外观、封合强度、封合完整性测试等试验,以证明灭菌后的阻隔袋具有微生物屏障的能力。

 

拓展思考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辐射灭菌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使用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医疗器械产品种类繁多、结构成分不一、包装形式多样,大家对辐射灭菌具体要求易出现不同理解。对此,建议:

 

一、正确认识灭菌确认必要性。灭菌确认时需对灭菌前产品生物负载情况进行检测,不但要考量产品的微生物数量是否始终处于可接受水平,还要分析微生物的具体种类及其辐射抗力,从而最终决定科学的灭菌剂量,避免剂量不足导致不能达到所需的无菌保证水平。案例1中,企业对产品的染菌风险判断虽然有一定理论依据,但缺少验证数据,无法证明“产品可放置长达1个月”。

 

二、全面理解灭菌确认指导意义。除了科学选择灭菌方式外,灭菌确认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导后续生产活动”,即企业结合生产验证情况加强人员操作、设施设备、生产工艺、物料、公用系统等环节生产管理,从而持续保持合规状态,确保灭菌前产品的生物负载稳定符合预期目标。基于此理念,才要求案例1中的企业开展验证并定期监测,避免异常状况(如环境微生物种类发生变化)出现,导致产品生物负载乃至对灭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三、综合做好无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无论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特性、使用方式等有何不同,其风险性始终比普通医疗器械要高。因此,产品使用前始终处于无菌状态,是无菌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这也正是案例2中要求“外层密封的阻隔袋(无菌屏障系统)必须开展外观、封合强度、封合完整性测试等试验”原因。同时,对于与血液循环系统接触的医疗器械产品而言,除无菌外还要严控细菌内毒素(往往是过多细菌在灭菌过程释放产生),而辐射灭菌无法清除细菌内毒素,此时“控制好灭菌前产品的生物负载”就尤为重要。

 

分享到:

来源:浙江省药品检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