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实验管理

又现“室友”投毒案,实验室关系如何相处?

嘉峪检测网        2018-01-08 08:41

医院副主任长期往主任水杯下药,致后者病痛难忍自杀

 

内蒙古赤峰市一家医院的放射科副主任田某因不满主任张某的工作方式,长期在张某的水杯中下药,导致张某换上股骨头坏死,库欣综合征,白内障,子宫肌瘤,糖尿病,肝囊肿等多种疾病。最终,张某因不堪忍受病痛选择服药自杀。被告人田某一审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王某经济损失4821元,被告人随后提出上诉。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了二审裁定,法院宣布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到底什么样的药会产生这么严重的作用?

 

凶手使用的是一种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药物,而这糖皮质类药物里最容易获取最廉价的就是——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又名氟美松、氟甲强的松龙、德沙美松,是糖皮质类激素。其衍生物有氢化可地松、泼尼松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抗炎、抗毒、抗过敏、抗风湿,临床使用较广泛。很显然,地塞米松之类的糖皮质激素不是毒药,而且价格低廉,一般医院就可以买到。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地塞米松就是可以救治病痛的好药。但长期大量使用,地塞米松蓄积中毒才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又现“室友”投毒案,实验室关系如何相处?

 

莫对“感谢室友不杀之恩”一笑了之

 

曾有大学毕业网友发帖调侃“清华投毒,复旦下毒,南航刺杀,噩耗频传,还记得马加爵,忘不掉胡文海,我们活着的人,是否应该给大学同窗打个电话,尤其是同宿舍的,热泪盈眶的说一声感谢:大哥,感谢当年你不杀之恩!”此帖一发获赞无数,曾一度流行网络。不仅在大学校园,此前媒体也曝出办公室放射性物质投毒案。

 

很多投毒案毒物多源自实验室。有高校因此出台政策,对剧毒化学品严格执行“五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制度,监督基本上“全程陪同”。但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次发生的案例用的就不是什么剧毒物!

 

反观大学宿舍或办公室的投毒或凶杀案,不难发现,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作案动机多是因为琐事引发,在大学生宿舍狭小的群体空间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年轻人住在一起,寝室很容易成为各种矛盾激化的“培养皿”。办公室关系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利益关系。

 

所以,室友相处之道才是应该引发人们的思考。

 

 

实验室关系不能太近,但也不宜太远

 

毫无疑问,办公室室友之间是同事关系,如何相处是一大学问,问题太大本文不讨论。而其实,在研究室同门之间的关系也是典型的同事关系。同事关系,不能太近,但也不宜太远,必须在人际交往方面保持适宜的心理距离。

 

这就如同寒风中相互依偎取暖的两只刺猬一样,靠得太近,注定在不知不觉中要彼此伤害;离得太远,却又抵制不住凛冽刺骨的寒风。除非其中一只刺猬忍痛将身上的刺全部拔掉,它们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温暖。问题是:如果刺猬没有了刺,别的刺猬会不会肆意嘲笑它?它能忍受其他刺猬的冷嘲热讽吗?连刺都没了,它的爱人还会一如既往地爱它吗?一旦遇到刺猬的天敌,没有了刺的保护,刺猬还能逃过天敌的捕猎吗?如果它连自己都保护不了,那它用什么来保护它的爱人?

 

关系太近则个体的个性容易湮灭,“集体思想”将占据制高点,团队成员的“从重压力”极大。

 

科学研究既需要个人潜能的发挥,又要求团队协作,像此类工作,成员之间较为松散的关系更能有效对抗外界的压力,并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更重要的是,适度松散的同门关系,利于成员之间克服彼此的偏见。偏见的产生,在学术团队中往往体现为固执己见的核心成员,因观点分歧所导致的派别间的矛盾激化;而偏见的存在,则使得沟通和交流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威廉·詹姆斯认为:“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积极思考。”恰恰是因为偏见的根深蒂固,导致同门之间因害怕受伤而难以将情感依赖上升为彼此间的信任,进而影响到团队的协同力,这是团队建设中固有的顽疾。

 

关系太远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有句俗话说得好:“和一个伴侣幸福地生活可以多活十五年,与一群同事愉快相处可以多活十年。”如果同门之间存在太多的明争暗斗,都急于在导师面前邀功请赏,上演一出出学术版的“宫心计”或“金枝欲孽”,则团队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有的学生,对认真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兴趣,成天琢磨如何在导师那里混个高评价;有的学生,太过于关注自己的发展,往往忽视身边需要帮助的同门;有的学生,只想来混个学位,连导师都不认同,更不要说念及同门情谊了。这些过多的内耗导致团队无法产生优秀的科研成果,更难以培养真正有德行的接班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必须遵循付出与所得相符的“等价交换”原则。

 

如果一名研究生总是抱持“人人为我”的自私心态,那么对其它同门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其对团队绩效的破坏不可估量;反之,如果一名研究生长期认同“我为人人”的牺牲精神并加以实施,对同门的其他学生恐怕也是一种情感折磨,毕竟没有人愿意长期背负沉重的人情债,久而久之只会让其他同门怀着愧疚之心逐渐远离。研究室同门之间的关系,究竟是近还是远,还是因人而异。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