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BE不通过的原因

嘉峪检测网        2021-10-27 15:27

行文之前,需要指出一个在技术以外的,更高境界的真实的世界:领导和老板其实不在乎曲线对没对上,不在乎是怎么对的。他们在乎的是BE过没过。

 

因此,溶出曲线究竟是做什么的,在技术以外的世界里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笔者以此文讨论一些更直接的问题,做一定的自我提升。

 

先说一句废话:溶出曲线和BE的关系,有且仅有三种:1.曲线对上了,BE没通过。2. 曲线没对上,BE通过了。3. 溶出曲线与BE结果相关:溶出曲线(不)一致,BE(不)通过。本文在此,仅就1的情况进行讨论。2. 的情况如有条件,将在今后撰文进行讨论(笔者注:全文讨论的基础,是溶出曲线的研究不是建立在模拟体内环境的基础上)。

 

“谢沐风不是号称曲线比对成功了,至少90%的BE成功率吗?为什么我们曲线比对成功了,BE还是没过?!”这句话恐怕这是谢老师受到质疑的首要原因。

 

由于笔者个人没有过多的溶出曲线-BE相关的统计学资料,不知道溶出曲线成功≠BE成功的比例是多少,因此尚无法提出“没有成功,因为您是那不幸的10%”的结论。但是,笔者属坚定的溶出战队,在这里,仅就溶出对比成功,BE没有通过的原因进行讨论,为谢老师助力。

 

原因1::

 

对于每一个口服固体制剂而言,有区分力的溶出曲线都可以有多条。举个例子:某一药物用0.5%的SDS能区分出来,用0.4%和0.6%的SDS也一样有区分力,用1%的吐温或者pH8.5的介质还是能区分出来。

 

相信各位一线战斗的同仁往往有这个经历:若干条有区分力的曲线,在正式的工作中,通常是挑了其中一条,筛选处方。筛到后来筛出来了,这时候一定会把其他的介质也检一检。然而,这个时候,有的时候会并非每条曲线都拟合的非常好,各个有区分力的介质F2不尽相同,甚至某些有区分力的曲线拟合不上。对吗?

 

但是,再不做完要扣钱了,再说筛了这么久再从头做也不现实了,怎么办?没关系,尽管多个介质的F2有差别,但是也都50了,怎么也能说得过去;再不行就用这一条有区分力的,其他几条用没有区分力的,肯定合格。

 

在笔者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多条溶出曲线的价值,在于让衡量自制品与参比制剂的天平更精密,现在在各个有区分力的介质中有差别,说明相似性还是有一定的问题。

 

因此,也许有时候某一个介质的曲线拟合,是伪拟合。需要增加有区分力介质的个数,来减小这个误差。

 

不知道做过的同仁是否认同,如果4条或4条以上的曲线,条条对得都非常好,BE不通过的概率应该不大吧?(请注意这4条绝不是体内找4个pH值!绝不是!绝不是!)

 

那么到底选哪几条有区分力的介质呢?笔者目前想不到科学的方法,只能靠经验。非常遗憾,这个决定性的问题,暂时还仅能依靠经验解决。

 

通常来讲,如果能挑取3条左右的,有区分力的曲线做最终的检测,可以较真实的反应问题(但不是百分百)。 

 

原因2:处方中有影响吸收的辅料

 

4条曲线,5条6条曲线条条都对得非常好,BE就是有可能通不过!笔者自己就做过这样项目。

 

某一难溶性药物,参比处方中使用了一种表面活性剂,自制处方也用了这个表面活性剂。但是用量不一致。

 

BE结果不合格。后来往回查,自制的表面活性剂用量,超出了参比用量的x%。BE结果的AUC和Cmax就是高。

 

笔者条条曲线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BE就是没通过。将表面活性剂调整为与参比一致后,曲线并没有改变,仍然全都对上了。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以笔者粗浅的经历,影响吸收的辅料,往往对体内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吐温还是SDS,还是甘露醇,还是山梨醇,还是聚乙二醇,还是其他等等。这类材料含量的微小变动,可能对曲线的影响,仅有几个点或者会有十几个点,曲线可能是68和75的区别,都合格;但是,体内的变化可能是巨大的。

 

想必正是意识到了这类辅料的重大影响,FDA和CFDA关于BE豁免的指导原则中均规定:“药物制剂中不含有可能影响活性成分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的辅料”[1,2]。

 

幸运的是,目前为止,大多数影响吸收的辅料,是可以建立精密的测定方法的,即,针对这类辅料,可以通过对原研的剖析,获得其真实用量。

 

在处方开发的过程中,针对影响吸收的辅料,要严格保证与原研的用量一致,这是笔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血泪经验。请大家参考。

 

原因3:样品的体内变异影响

 

众所周知,一些高变异的药物和治疗窗窄的药物,往往采用四周期实验。高变异的药物耳熟能详。例如:大名鼎鼎的氯吡格雷,利伐沙班,阿托伐他汀,替格瑞洛,等等。根据规定,这类药物是可以通过四周期实验进行统计的,相对两周期的实验,在样本量相同的前提下,四周期往往统计的结果更优。

 

高变异的药物指的是个体内变异差异大于30%的药物,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理论上不可以使用四周期进行实验和统计。

 

有的药物,假如其个体内变异是25%,就不算高变异药物,就不能进行四周期试验。这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使用两周期的办法,BE结果可能在合格边缘徘徊。

 

笔者见到过一些对酸稳定性不太好的某系列药物,如果计算个体变异,还达不到高变异的标准,但是体内的效果就是变异有点大,大到了两周期BE不合格的边缘;也见到过有的品种,由于使用两周期统计,样本量不足变异大,造成了BE结果的不通过,但是体内变异还没达到高变异的标准,统计学还只能按双周期。

这种情况,除了送祝福,目前还没有其他办法。

 

原因4:处方组成有重大变化

 

这一问题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仿制药的开发,可以不参考参比制剂的处方,自行设计处方。

 

在处方组成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溶出曲线的价值,已经不是进行自制与参比之间的比较,而是用以研究自制品中药物的释放特征。此时,曲线的拟合已无衡量区分二者质量的作用,甚至曲线的比较已经没必要进行了。

 

此时进行的BE研究,溶出曲线的贡献不是衡量天平,因此,曲线和BE不对等正常。

 

笔者斗胆推测,处方组成有重大变化的情况,多条曲线拟合均良好的情况应该不多见。

 

仍然需要强调的是,溶出曲线对不上,BE完全有可能成功,但这不是基于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比对而开展的工作;这是基于原料药的吸收部位和原研药体内药动学的特征,进行的仿制药设计。这种工作难度极大,笔者个人愚见,短期内不能作为仿制药制剂开发的通用办法。

 

原因5:有些品种,不适合用BE进行体内效果评估

 

(注:这一内容,仅为作者主观思考,并无文献支持,未必正确,各位同仁可不必参考。)

 

笔者认为某些药物不适合使用BE进行体内评估。

 

1、生物利用度非常低的药物

 

假设一个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5%,要在这5%的水平上符合80-125%,是有难度的。由于笔者没有亲自做过这类品种,相信亲自做过低生物利用度样品BE实验的同仁更有发言权。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阿卡波糖。阿卡波糖的生物利用度仅为1-2%,这么低的生物利用度,用血药浓度评价药效已无意义。事实上FDA推荐的方案,阿卡波糖的临床试验确实也是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而非阿卡波糖的浓度。不知道其他生物利用度很低的药物是否有如此幸运,可以不进行BE试验。

 

2、其他

 

笔者斗胆在这里提一下目前最火的抗感染药物没有之一的“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TAF的首过效应较大,血中药物浓度很低。但是,需要提及的是,TAF本身是用来治疗乙肝的一个前药,其起效的部位就是肝脏,其被肝摄取后,前药代谢为活性药物,在肝细胞发挥药效。因此,TAF在肝部的吸收和代谢才是决定药效的根本步骤,首过效应后的血药浓度对实际的药物疗效并无更多指导意义。甚至与此相反,TAF设计的初衷,就是使其在肝脏代谢多,在血中浓度低,从而减少肾毒性。因此,笔者推测,这个品种如果做BE,应该有一定的风险,不知道这个品种各个企业BE开展的情况如何。笔者愚见,这类药物,不知道多批次参比制剂自己去做BE,是否等效?

 

一个好的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研发,需要研究者有优良的药学综合背景。在实际的研发工作中,BE诚然会受到各种特殊因素的影响,但是,溶出曲线的价值不会因为BE与溶出不对应而削弱。此时,不能拿出溶出曲线与BE通过不对等的个案,来否定溶出曲线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CFDA: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

2.FDA: Waiver of In Vivo Bioavailability and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Immediate-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Based on a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分享到: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