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生产品管
嘉峪检测网 2025-04-13 11:26
在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洁净室的悬浮粒子监测是GMP合规的基本要求。ISO 14644-1标准规定了洁净室分级验证时的最低取样点数量,但在日常监测中,企业常常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是否必须严格按照验证时的点位数量进行日常监测?如何在保证合规的前提下优化监测方案?
我们按照ISO14644的要求进行了悬浮粒子验证,日常周期监测想通过评估的方式适当减少悬浮粒子取样点数目,有风险的点会纳入日常监测,但有一点比较纠结,例如ISO14644要求监测12个点,我们评估的风险点有5个,那剩下的7个点如何处理?是不是可以不监测?
我们都知道,在ISO 14644中,有核心规定要求:
验证阶段:必须按照标准公式计算最低取样点数量(如12个点)
日常监测:标准未明确规定点位数量,但要求"持续证明合规状态"
然而,标准要求 vs 实际需求时,遇到如下现实困境:
全点位监测工作量大、成本高
部分点位长期数据稳定,风险低
需要平衡合规要求与运营效率
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5+X策略
方案设计原则
风险导向:识别关键风险点(如关键操作区、回风口、人员活动密集区)
数据驱动:基于历史监测数据评估各点位风险等级
动态调整:保持监测方案的灵活性
具体实施:
固定监测点(5个):
高风险区域(如A级层流下)
历史数据波动大的点位
关键工艺操作点
人员活动频繁区域
设备产尘点附近
轮换监测点(X个):
每次监测选择1-2个非关键点
建立轮换计划确保所有点位定期覆盖
可按照区域或时间段轮换
注意事项:
1. 风险评估要素
|
|
---|---|
|
|
|
|
|
|
|
|
2. 轮换计划设计
推荐轮换频率:确保每个非关键点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
异常处理:如轮测点发现异常,需升级为固定监测点
记录要求:明确记录每次选择的轮测点及理由
按上述方法,可能面临的检查问题:
如何证明减少的点位确实风险低?
轮换监测能否确保及时发现风险?
变更是否有书面评估和批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做如下事宜:
完善文件体系:
制定详细的监测点风险评估报告
建立正式的监测方案变更控制文件
保留完整的历史监测数据
科学论证:
使用统计方法证明非关键点数据的稳定性
对比验证数据与日常监测数据的一致性
灵活调整:
定期(如每年)重新评估点位风险等级
工艺/设备/布局变更时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例如,某跨国药企的优化经验:
原方案:每次全点位监测(15个点),耗时4小时
优化后:8个固定点+2个轮换点,耗时2小时
数据支持:分析显示轮换点99%的数据在标准50%以内
检查结果:FDA检查认可基于风险的监测策略
实施路线图
数据收集:收集至少6个月的全点位监测数据
风险评估:组织多部门进行点位关键性评估
方案设计:确定固定点和轮换点数量及轮换规则
变更控制:通过正式变更流程审批新方案
人员培训:培训相关人员掌握新监测流程
持续监控:定期评估方案有效性
总之:采用"5+X"的监测点优化策略是平衡合规与效率的明智选择,但必须注意:
基于数据:必须有充分的历史数据支持风险评估
动态管理:定期复核和调整监测方案
完整记录:确保所有决策过程可追溯
保守原则:不确定时宁可多监测不少监测
写在最后:优化的目的是更科学地分配监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减少工作量。一个好的监测方案应该像精准医疗一样——对高风险区域"重点监护",对稳定区域"定期体检",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洁净室的环境质量。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