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4-05-11 14:59
近年来,敏感性皮肤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倍受关注的全球健康问题。随着皮肤病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发生机制、诊断及防治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因此,我们组织全国专家在《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新进展及专家意见,就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评估与分型,以及防治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指南。
1、 定义
敏感性皮肤定义为皮肤受到外界微小刺激后,出现阵发性或周期性灼热、阵发性发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伴或不伴持续性红斑的一种综合征。敏感性皮肤最容易发生在面部。
2、 流行病学
敏感性皮肤在全球广泛存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敏感性皮肤在全球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发生率不等。中国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生率36.10%,但各地敏感性皮肤发生率差异较大。
3、 影响因素
3.1 个体因素 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与年龄、皮肤类型、性别密切相关。敏感性皮肤更常见于年轻人,干性皮肤人群发生敏感性皮肤的风险更高,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敏感性皮肤,且严重程度也高于男性。
3.2 环境因素 敏感性皮肤还与灰尘、气候引起的温度和干湿程度的变化、空气污染物、空调等环境因素相关。
3.3 其他 频繁换用化妆品或同时选用多种品牌的化妆品、过度清洁面部、反复使用消毒产品、外用刺激性药物、局部长期大量外用糖皮质激素、某些激光及化学剥脱治疗后皮肤屏障未得到及时修复等均可引发敏感性皮肤。
3.4 其他疾病 敏感性皮肤可以是某些炎症性皮肤病所伴随的皮肤表现。面部仅有敏感症状的人群常被误诊为一些面部炎症性皮肤病。需注意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累及皮肤屏障-神经血管反应-固有免疫炎症的综合征,而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属于炎症性皮肤病。
4、 发生机制
目前研究认为,敏感性皮肤的发生是累及皮肤屏障-神经血管反应-固有免疫炎症的复杂过程,此外,皮肤微生态紊乱也参与其中。
4.1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表皮渗透性增加,外界化学物质、抗原物质、微生物更易侵入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同时对真皮神经和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进而促使敏感性皮肤的发生。
4.2神经血管反应性增高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受体(TRPV-1)广泛表达于皮肤伤害性感觉神经末梢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和肥大细胞上。TRPV-1引起肥大细胞分泌内皮素(ET),ET-1诱导TNF-α和IL-6的分泌,并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使血管反应性增高,引发血管扩张。
4.3 免疫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TRPV-1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同时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引发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ET-1还可促进感觉神经末梢附近的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释放IL-23和IL-31,并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和T淋巴细胞,IL-1、IL-8、TNF以及前列腺素PGE2和PGF2释放,从而引发皮肤免疫炎症反应。
4.4 微生态紊乱 研究发现,敏感性皮肤真菌及细菌菌落在系统发育上比健康人群更具有多样性。
5、 评估办法
目前敏感性皮肤的评估主要有主观、半主观以及客观评估。
5.1 主观评估 常采用敏感性皮肤自我评估量表对其进行主观评估。近年来用于敏感性皮肤自我评估的主要量表如下:①敏感评分量表;②微小刺激与敏感性皮肤主要症状的评估量表;③Boss(burden of sensitive skin questionnaire)量表。
5.2 半主观评估 刺激试验作为一种半主观的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敏感性皮肤的判定,常用的有乳酸刺痛试验,辣椒素试验等。
5.3客观评估 应用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可客观评估敏感性皮肤的皮肤生理功能、红斑及毛细血管情况。常用定量指标如下:①经表皮水分流失;②红斑指数;③皮肤敏感度检测;④皮肤镜;⑤皮肤共聚焦显微镜;⑥电流感觉阈值。
6、 临床表现
6.1 临床表现 敏感性皮肤临床上主要以主观症状,如:灼热、阵发性发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为主,也可出现持续性红斑。
6.2 分型 可依据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及是否合并其他皮肤病对敏感性皮肤进行分型。
7、 诊断
敏感性皮肤的诊断需满足主要条件,同时满足至少一条次要条件。
7.1主要条件 皮肤受到外界微小刺激时易出现灼热、阵发性发红和/或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症状,伴或不伴持续性红斑。
7.2次要条件 敏感量表评估,SS-7得分>5分或SS-10得分>13分或SS-14得分>18分;乳酸刺痛试验评分≥3分;辣椒素试验≥3分。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肿胀性红斑狼疮等面部皮肤病伴有敏感性皮肤的症状,此时可诊断为继发性敏感性皮肤。
7.3 分型依据 可根据6.2分型对不同类型敏感性皮肤进行分型。
8、 治疗
以控制或消除症状、预防复发、提高皮肤耐受性为目的,以加强健康教育,促进皮肤屏障修复、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减轻炎症反应为治疗原则。
8.1 健康教育 敏感性皮肤极易反复发作,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8.2 合理护肤 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是防治敏感性皮肤的基本措施,要遵循适度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
8.3 药物治疗 敏感性皮肤存在神经血管高反应性,有灼热、阵发性发红的患者可口服卡维地洛,但需注意监测血压;对于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显著者可选择抗炎、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者可酌情使用抗焦虑和抑郁类药物。合并有其他面部皮肤病的敏感性皮肤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强皮肤护理。
8.4 物理治疗 ①冷喷、冷膜及冷超;②低能量激光/光疗法;③强脉冲光及高能量激光。
9、 注意事项
敏感性皮肤的临床诊疗时,首先需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观症状有哪些,观察是否伴有红斑,然后需完善乳酸刺痛及辣椒素试验,必要时还可完善敏感评分量表,以评估严重程度以及进行临床分型,依据不同主观症状及临床分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物理治疗,在物理治疗后需注意保护皮肤屏障。外用功效性护肤品是改善敏感性皮肤的重要措施,加强敏感性皮肤不同层次受损的修复,以达到精准治疗效果。
来源:中国皮肤科学工作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