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爱康宜诚研发“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做了哪些实验

嘉峪检测网        2023-04-26 17:03

近日,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研发的“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获批上市,下面嘉峪检测网与您一起了解一下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在临床前研发阶段做了哪些实验。
 
1、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的产品结构及组成
该产品包括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以及配合组件钉扣、螺钉。其中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依据患者胸腰椎解剖结构进行匹配,由符合 GB/T 13810 标准规定的 TC4 钛合金材料,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制成;钉扣为标准化规格,与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配合使用,由符合 GB/T 19701.2 标准规定的 2 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制成;螺钉为标准化规格,与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配合使用,由符合 GB/T 13810 标准规定的 TC4 钛合金材料机加工制成。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及螺钉为非灭菌包装。钉扣为灭菌包装,采用辐照灭菌,灭菌有效期 5 年。
 
2、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的产品适用范围
该产品适用于上胸椎至下腰椎(T1-L5)因肿瘤或其它病变需行连续三个及以上节段椎体切除后的结构重建,需与脊柱内固定系统匹配永久植入。
 
3、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的工作原理
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是通过增材制造技术打印的实体与多孔结构,依据患者胸腰椎解剖结构,用于椎体切除后,与脊柱内固定产品配合使用,提供结构性支持。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上设计钉孔结构,通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钉扣,实现脊柱螺钉的固定,与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使用。产品的实现路径为:医生提供患者 CT 数据以及明确椎体切除范围,工程师将 CT 数据重建出患者三维模型,根据切除范围来设计假体,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制造。
 
4、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的产品性能研究 
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如表 2 所示。
 
 
材料/化学表征,关于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组件,开发人开展了 EBM 增材制造钛合金粉末原材料供应商资质、采购合同、材质单、不同摆放方式以及不同批次产品成分验证、成品检验。关于钉扣组件明确了原材料质控要求及成品检验。关于螺钉组件,开发人开展了原材料检验、成品检验。物理和机械性能,开展了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的力学性能研究,包括静动态的轴向压缩、静动态的剪切、静动态的扭转试验,以及沉陷试验。对于螺钉固定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钉扣中,模拟临床使用,开展了螺钉拧入试验,螺钉拔出试验。与预期配合的脊柱内固定系统组合,作用力加载在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上,进行整体系统动态压缩疲劳试验。考虑螺钉对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牵拉作用,模拟该情况,作用力加载在脊柱内固定系统上,进行动态压缩疲劳、剪切疲劳和扭转疲劳试验,疲劳后螺钉拔出试验。开展了螺钉与预期配合的脊柱棒、顶丝组件间的动静态性能研究。开展了钉扣与螺钉配合预期是否发生磨损、松动、金属离子析出等情况的研究。明确了各项试验中样品可代表产品最差情形的确定依据,评价各项性能试验结果的临床可接受性。
 
5、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关于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组件生物相容性评价,开发人明确了相同打印工艺产品的金属离子析出、细胞毒性研究、耐腐蚀性能研究等,按照 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 1 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的要求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并按照 345 号文的要求与已上市产品进行了比对,同时开展了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组件的热原与内毒素检测,检验结果符合要求。关于螺钉和钉扣组件,按照 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 1 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的要求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其中对于钉扣组件,开展了原材料细胞毒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原发性皮肤刺激测试。经评价,产品生物学风险可接受。
 
6、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的灭菌研究
该产品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和螺钉组件为非灭菌提供,钉扣组件为辐照灭菌、无菌状态提供。开发人开展了使用者湿热灭菌确认报告以及生产企业辐照灭菌确认,证明无菌保证水平可达 10-6。
 
7、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的产品有效期和包装
该产品钉扣组件的货架有效期为五年。开发人开展了产品稳定性研究、包装系统加速老化货架有效期验证以及模拟运输验证。
 
8、金属增材制造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系统的动物研究
开发人结合产品特点,模拟临床应用开展了小尾寒羊动物试验研究,进行了组织学、影像学对比观察和离体动物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对比,验证了多孔结构设计参数的有效性及骨生长效果。
 
9、其他
该产品胸腰椎融合匹配式假体组件采用增材制造工艺制成,开发人开展了粉末原材料及产品质量控制、工艺稳定性等研究,包括粉末重复使用、打印软件、打印工艺、打印后处理工艺及清洗工艺验证等。开发人遵循《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相关指导原则,明确了医生及工程师之间的互动模式和职责要求,明确设计开发流程,并设定系统评审。开发人根据既往备案病例的医工交互文件,如医工交互记录、需求制作订单、产品确认单等,确定了产品设计规范。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