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总体情况
根据市监总局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国内检验检测机构数量高达52770家,同比2021年增加821家,增长率为1.58%,疫情下机构数量仍在增加;全年实现营收4243亿,同比2021年增长3.74%,增长已明显放缓,实际上全领域只有极少部分细分领域是有增长的;从业人员154.17万人,比同增长2.1%。
人均产值(省市代表)
2022年检验检测行业人均产值为27.52万/每人,其中各省市人均产值超过行业人均产值水平的有如下:
北京市 57.6万,上海市 45.24万,天津市 41.91万,广东省 37.62万,浙江省 37.57万,江苏省 34.08万,重庆市 32.81万,湖北省 30.89万,安徽省 30.69万
从业人员数量(省市代表)
广东省 17.5万人,江苏省12.5万人,山东省 11.1万人,浙江省 8.4万人,河南省 8.3万人,四川省 7.5万人,河北省 7.2万人,上海市 6.5万人,北京市 5.9万人,陕西省 5.2万人,湖南省 5万人,湖北省 4.9万人,安徽省 4.5万人,
营业收入(省市代表)
广东省 659.89亿元,江苏省 426亿元,北京市 336.4亿元,浙江省 315.33亿元,上海市 293.14亿元,山东省 236.71亿元,四川省 187.33亿元,湖北省 152.49亿元,安徽省 139.58亿元,河南省 126.32亿元,湖南省 122.27亿元,河北省 117.03亿元,陕西省 114.06亿元,天津市 106.68亿元
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江西)营收占全行业36.92%;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营收占全行业18.10%;
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营收占全行业15.71%;
中部地区(湖南/湖北/河南)营收占全行业9.45%;
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营收占全行业10.05%;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营收占全行业5.91%;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营收占全行业3.87%。
不同类型机构数量占比情况
民营机构数量为32,536家,占全行业61.66%;
国有/事业单位机构数量为18,680家,占全行业35.40%;
外资机构数量为528家,占全行业1.00%。
不同类型机构营收占比情况
民营机构营收总额为1,758亿元,占全行业41.43%,同比增长6.12%;
国有/事业单位营收总额为2,151亿元,占全行业50.69%,同比减少2.12%;
外资机构营收总额为266亿元,占全行业6.27%,同比增长3.84%。
机构成立年限占比情况
成立30年以上的检验检测机构有4964家,占全行业9.40%;
成立25~29年的检验检测机构有1298家,占全行业2.50%;
成立20~24年的检验检测机构有3488家,占全行业6.60%;
成立15~19年的检验检测机构有6762家,占全行业12.80%;
成立10~14年的检验检测机构有7237家,占全行业13.70%;
成立5~9年的检验检测机构有16215家,占全行业30.70%;
成立5年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有12806家,占全行业24.30%。
上市公司总体情况
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兰卫医学、谱尼测试等机构抓住了新冠疫情核酸检测的机遇,同比分别增长了55.03%、29.58%、136.14%、87.48%,但应收账款分别高达49%、45%、53%、29%,核酸检测已落幕!所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转型困难,虽大部分向基因检测方向发展,但原核酸检测机构数量同样庞大,不容易!
从细分领域的发展和增长上看,比如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军工、大宗商品、材料测试、电子电器、储能等领域,笔者认为在2022年表现突出的机构分别有苏试试验、广电计量、力鸿检验、西测测试、钢研纳克、信测标准及利扬芯片。
从传统检验检测领域如食品、环境、建工、机动车等,由于进入白热化的竞争状态,营业利润断崖式下滑,应收账款增多,现金流容易断裂,净资产负债率增大等。
从2023年1~4月份行业表现来看
在2023年年后至今,接近有300余家小型检验检测机构(营收1500万以下)与笔者联系,期望有机会可以寻找并购机会或整合机会,这些机构基本是环境检测机构、建工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机构居多,可以判断目前中小型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挑战巨大!
有一些中型的检测机构,由于分子公司运营不善,特别是遇上新冠疫情这三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卖不出去也无法突破业务和利润,也由于企业家不舍得切割,导致分子公司在苦苦经营着。
小型检测机构虽面临着各种巨大压力,也期求可以寻找并购,然而“开价”并不低,一方面并购方对传统领域不感兴趣(更没有核心或突出的业务板块),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极低(甚至亏损),并购方根本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简单来说,检验检测行业仍是一个相对较好的行业!但是,检验检测行业的缺点也非常突出,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行业分散普遍做不大做不精、服务半径限制、造假行为不断增多(不造假连生存都成问题)、企业家异想天开(估值都想得太美)等问题,导致目前众多机构宁愿走向绝路也不无法退出该行业。
行业利好政策一去不复返,标准及法例法规更新虽然一直有但带不来更好的机遇和风口,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物料成本有增无减,高端人才难得一求,监管越来越严格,民营检测机构真正要面临的是回到了求生存的阶段,也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民营机构从开始至今都还在求生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