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血管内导丝研发实验要求

嘉峪检测网        2022-12-13 13:44

本文适用于血管内导丝。对于特殊设计的血管内导丝(如压力导丝等)及非血管内导丝(如自然腔道内导丝、非自然腔道用导丝等),可参考本文中适用的部分。

该类产品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分类编码为03-13-16。产品的管理类别为Ⅲ类。

一.血管内导丝性能研究实验要求

 

血管内导丝性能性能指标见表1:

 

表1导丝性能研究项目

序号

建议的性能研究项目

是否建议纳入产品技术要求

备注

1

外观/外表面

/

2

尺寸

导丝外径

需明确最大外径。

导丝长度

/

3

耐腐蚀性

适用于存在与液体接触的金属材料时

4

射线可探测性

/

/

5

破裂试验

/

6

弯曲试验

/

7

导丝峰值拉力

导丝及其任何关键连接处

1.需分项报出所有关键连接处的峰值拉力;

2.如导丝带有安全丝,应包含安全丝与绕丝连接强度;

3. 虽然YY0450.1标准中对于小于0.55mm外径的产品未要求,但不意味着性能研究中不评估该风险。

8

模拟使用

/

1.分项评价以下适用的导丝性能:推送性能、追踪性能、扭转性能、回撤性能、抗弯折性能/抗扭结性能;

2.模拟血管解剖结构的模型的选择需与预期使用部位相符,并提供依据;

3. 模拟使用试验中,需对产品与其他器械联用兼容性进行考察(如与鞘管兼容性、与导引导管兼容性等),试验后,需对器械的完好性进行检查。

9

扭矩强度(适用于可扭转的导丝)

/

在模拟血管解剖结构的模型中,固定远端,扭转近端,至失效,考察扭转匝数。

10

头端可塑形(适用头端可塑的导丝)

/

对于使用前由临床医生进行头端塑形的导丝,需开展头端可塑形性及形状保持研究。若声称头端可多次塑形,需开展塑形次数研究。

11

头端塑形形状(适用于头端已塑形的导丝)

/

对于头端已塑形的导丝,需开展头端塑形形状及形状保持研究。若头端可再塑形,需开展相关研究。

12

头端硬度(适用于标识头端硬度的导丝)

/

对于头端造成弯曲变形的力值

13

涂层润滑性及完整性(适用于有涂层的产品)

/

/

14

微粒污染

/

15

与其他器械联用(适用于与其他器械联用的导丝)

/

16

化学性能

重金属

需注意单独制定镉含量要求。

pH

若涂层材料导致某项化学性能结果异常时,建议对无涂层产品进行测试,确认其化学性能是否可接受,同时结合涂层材料的临床应用史及生物相容性数据,综合评价。若涂层可安全用于人体,且无涂层产品化学性能结果正常,可不在产品技术要求中制订该项化学性能。

蒸发残渣

还原物质

紫外吸光度

化学物质残留量(如适用)

/

针对终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如生产工艺中引入的添加剂、材料单体等,经相关分析,认为该化学物质残留量接近毒理学关注阈值,预期对人体有严重危害而需严格控制的化学物质。

17

环氧乙烷残留量(如适用)

适用于环氧乙烷灭菌的导丝

18

2-氯乙醇(如适用)

/

适用于环氧乙烷灭菌的导丝

19

无菌

/

20

细菌内毒素

/

21

附件

(外观、配合使用及其他适用性能)

/

 

1.确定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及检验方法,明确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依据产品性能研究结果,结合临床需求制定性能指标接受标准。对于自建方法,需开展相应的方法学验证。

 

2.性能研究需采用终产品,选择典型型号/规格。若需使用替代样品,需明确合理理由及依据(如利用不带涂层样品进行化学性能检测等情况)。研究项目所用样本数量对于适用的项目需结合统计学考虑及产品风险等因素确定依据,并对使用的项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血管内导丝,性能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表1所列项目。开发人需根据具体产品特性,考虑需增加的性能研究项目,对于表1列举的项目中,如有不适用项,需说明具体理由。对于穿刺导丝宜参考适用项目。对于可进行客观判定的成品定性或定量的功能性、安全性指标,需将其列入产品技术要求。

 

2.1模拟血管解剖结构的模型

模拟血管解剖结构的模型需能反映产品适用范围的最具挑战的血管解剖结构,当设计血管解剖模型时,应考虑管腔直径、弯曲半径、弯曲走形、弯曲数量、血管长度、血管内表面摩擦系数、模型材料等。

 

3.生物学特性研究

终产品中预期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部分,均需要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

血管内导丝属于与循环血液短期接触的外部接入器械,目前根据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考虑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终点需包括:热原、细胞毒性、致敏、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血液相容性等。对于首次需用于医疗器械的新材料,需开展该材料适合用于人体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如产品与同企业同类器械参照产品就可能影响生物相容性风险的因素(包括且不限于材料化学组成、组成材料比例、产品物理结构、表面特性、生产工艺、灭菌方法、原材料供应商及技术规范、内包装材料等适用项)完全一致时,可采用参照产品生物学试验报告替代申报产品的生物学试验报告;如申报产品与参照产品就以上所列影响生物学风险因素不一致时,而开发人仍申请用于替代申报产品的生物学试验报告,则需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必要时补充相应的生物学评价资料,如可沥滤物分析及毒理学风险评定资料、相关生物学试验项目的补充试验等。

 

4.其他研究

应按照《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产品对比说明技术指导原则》,从基本原理、结构组成、性能、安全性、适用范围等方面,证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宜与已上市同类产品进行模拟使用对比验证研究以证明其等同性。除模拟使用外,申报产品与对比产品存在差异的,还应对差异部分对安全有效性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