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2-06-21 14:14
“有关物质”是药品重要的质量指标,原料药、口服制剂、注射液等质量控制指标中均有该项目,其可以反馈药物的纯度与安全性等。老王结合实际应用整理了“有关物质”测定中的关键点与常见疑惑,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些许收获,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正文:
1.有关物质方法常见定量方法有哪几类?
面积归一化法、杂质对照品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主成分外标法等。这些药典上有,老王就不再废话……
2.有关物质检测关键点?
2.1称量:
(1)供试品称量时,注意防止污染与交叉污染(其实检验全过程都要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2)对光敏感的则严格按照产品要求的条件避光或遮光,必要时测照度;
(3)如果为容易吸潮的对照品和供试品,则可能需要控制天平室湿度,快速称量。必要时增加除湿机等降低房间内的湿度。
(4)如为制剂整片投片,注意片数的正确性,是否多了?是否少了?(日常工作中就真有药片数量数错的情况)同时注意称定并记录总片总。
(5)盛放对照品与供试品的容器具,如量瓶等要洁净且彻底干燥(干燥、干燥、干燥,一定要注意是真的干燥哦)
2.2溶解和稀释:
(1)原料药和对照品的溶解,因其是纯原料,溶解与否肉眼可见。对于制剂,片剂研细后或整片投样,即使标准中采用超声溶解,也建议加入溶解后先采用手动振摇的方式,让供试品完全崩解、分散,防止样品团聚、结块等造成未完全溶解的情况。
(2)对于采用超声方式溶解对照品或供试品的情况,要注意保持超声波中水温不要超出正常试验时的温度,如30℃。可采用有恒温功能的超声波或者超声波加入冰块降温的措施,防止一些对温度敏感的供试品或者对照品因为温度升高而导致降解等异常情况发生。
2.3过滤和灌注:
(1)应选用“过滤考察”中选择的滤膜过滤溶液(用错滤膜可能会发生吸附或迁移,导致异常情况发生);
(2)弃去初滤液的体积一定要不少于“过滤考察”中得出的体积;
(3)灌注液相小瓶要选用洁净且干燥的(最好专产品专用),用之前再用待灌装溶液涮洗至少3遍,防止污染与交叉污染(非常关键!非常关键!非常关键!)。老王曾经在《都是“液相小瓶”惹的祸》中写了一个因为液相小瓶引发的悬案与液相小瓶使用、清洗的要点,有1万+的阅读量,可能表明掉进过液相小瓶引发污染这个坑的实验室和人不少吧,感兴趣的可以再看看。老王在此想把液相小瓶清洗要点再次分享一下:
试验污染真不少、异常发生真烦恼
调查犹如搞侦破、不查原因幕不落
称溶移定过灌检、逐个步骤查风险
容量器具易污染、液相小瓶首当先
身小口细不易清、污垢容易藏其中
先用清水猛冲洗,甩干再用洗涤剂
浸泡震荡效果妙、超声清洗少不了
最后纯水使劲涮、用力甩甩烘干干
(4)灌注到液相小瓶的量最好2/3左右,不要太满,不要太少(防止吸不上样品),如果用的棕色小瓶,必须仔细检查溶液是否灌进液相小瓶;
(5)最好使用垫片与瓶盖一体的预开口的瓶盖,防止进样针无法扎穿或者垫片脱落的情况
(6)如果同一份溶液需要多次重复进样,例如用对照品作为重复性重复进样6次的情况,假如采用的是有机溶剂或者易挥发的溶剂,则建议每份溶液灌注一个液相小瓶,防止同一小瓶多次扎针造成挥发、分解等异常情况发生。
2.4检测:
(1)色谱柱建议专产品专用(防止可能的交叉污染)
(2)如果是杂质对照品法或者方法中有杂质与主成分混合的系统适用性溶液,在其进样完成后,供试品进样前建议增加空白溶剂进样,以预防和减少可能的杂质残留导致供试品污染的情况。
(3)现在都是仪器自动进样,很多人习惯仪器处理好,序列编辑好,供试品放好,潇洒的一扭头,好像对仪器说:“好了,你自己进样去吧”就埋头干其他的活去了,请一定要时不时看看你运行的序列中空白溶剂中是否有异常峰?系统适用性是否合格?重复性是否达标?回收率是否符合?避免供试品进样完成了,才发现系统适用性不合格或者分离度不够等情况,除了重做,还得发起偏差或异常调查等。
(4)对于序列走完后系统和色谱柱的清洗,大家比较重视对缓冲盐的冲洗,未考虑到一些难溶性API的清洗方法,容易导致残留在系统的难溶API在后续检测或者检测其他产品时被分离出来,一不小心污染了自己(相同产品)或者污染了他人(不同产品),调查起来也是很麻烦滴!所以提醒大家制定的清洗方法除了冲洗管路中的缓冲盐,还需要考虑对于难溶性API残留时如何能够有效清洗,减少或者防止残留污染和干扰自身或者其他产品检测。所以清洗方法不一定是一个,可以是2个不同的清洗程序。
3.有关物质图谱处理关键点
3.1积分参数:有关物质的积分参数通常建议参考检测限,使得杂质不会漏检,也不会有极限波动干扰判断。
3.2纵坐标:有关物质图谱处理主要让杂质峰都能显现,便于图谱判断与审核。
4.有关物质如何科学计算与报告?
4.1对于单个杂质:一部分人员习惯从众多未知杂质中挑选一个峰面积最大的杂质,计算其含量,其余杂质都不计算其含量。这波操作其实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杂质谱分析与杂质变化趋势分析(详见5.2中)。应当计算所有大于检测限的杂质。至于是否需要报告,则根据杂质情况而定。大于定量限或报告阈值的可以准确报出结果,小于其则可报告小于定量限或报告阈值。详细内容感兴趣的可再看看老王写的《聊聊“检测限、定量限、报告限、忽略限”的迷雾关系及如何应用》。
4.2对于杂质总和:大于定量限或报告限的所有杂质都需要计入杂质总和。
5.有关物质相关知识分享
5.1对照溶液还是对照品溶液?
很多人员起草标准操作规程或检验记录,或者日常工作中容易将对照溶液和对照品溶液混淆。对照品溶液是用杂质或者主成分对照品配制成的溶液称之为对照品溶液;对照溶液通常是将供试品稀释成小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称之为对照溶液。分享这一点的目的是提醒大家在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检验记录、撰写资料、审核文件中需要注意,防止概念混淆。
5.2有关物质项下计算未知杂质的相对保留时间的意义?
5.2.1为什么所有大于检测限的杂质都要计算其含量?
有关物质检验时,并不是只计算最大单个杂质(只计算最大单个杂质不利于数据分析和应用,如果后期总杂质增大的话,无法直观判断是哪个杂质增加?是单个杂质量还是杂质个数增加?),需要计算出能够准准确积分的所有杂质量(通常检测限以上的),报出大于定量限或报告阈值的各个杂质的量,同时计算各个杂质的相对保留时间(RRT)。
杂质报告示例:
(1)保留时间(RT)会随着不同系统发生明显漂移,但是RRT发生漂移的范围较小(也会随不同系统发生波动,如发生波动无法定位时,可以采用对照品进行定位),所以RRT犹如杂质的个人代码,用于识别杂质。5.2.2计算各杂质相对保留时间(RRT)意义:
(2)对于稳定性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时,容易发现规律性变化,有可比性(否则,单个杂质没有可比性,就如要看张三从小到大的变化,却拿了李四小时的照片进行对比,发生总杂质超常超标时不利于调查)
(3)进行OOS/偏差调查时,对于问题的分析和结果评估有重要意义。
5.3某产品有关物质中所有单个杂质都低于定量限或报告限,那么杂质总和怎么报告呢?
如果有关物质检测中单个杂质均低于定量限或报告阈值,需要从以下几点考虑如何报告:
(1)产品的报告阈值制定的是否合理?是否结合产品的特性与杂质概况制定?
(2)该产品分析方法验证中定量限是否合理?是否为定量限做的偏高,导致杂质无法准确定量与报告。
如果报告阈值或定量限不合理,那么,请结合法规要求与产品特性重新制定。
如果报告阈值或定量限均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将结果报告为小于报告阈值或定量限。当然,也可以将大于检测限的所有杂质相加各处杂质总和,虽然数据报告不科学,但是可以监测到供试品中杂质变化的完整趋势。
最后,老王以一首有关物质检测关键点之歌结束本次聊天
有关物质很重要、产品关键的指标
称量溶解过滤检、所有环节防污染
杂质图谱要显全、每个杂质代码编
所有杂质挨个算、结果合理做判断
来源:药事纵横